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对于一师八团社保所而言,这个秋天因为一面鲜红的锦旗而显得格外温暖。“服务周到细微,温暖千家万户”十四个金黄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赠送锦旗的是年近五十的赵新荣大姐,她言语朴实,甚至有些拘谨,只是反复说着:“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面沉甸甸的锦旗,背后是一段历时三个月、横跨多省的“社保接力”故事,是失业金成功申领给群众多一份保障的故事,它凝结着八团社保所心系群众的赤诚之心,更是“暖心社保”服务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公益岗位期满,前路迷茫陷困境。时间回溯到几个月前,赵大姐来到一师八团社保所,脸上写满了焦虑与迷茫。她是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为期三年的岗位合同即将到期,这意味着她的工作和社保都将面临中断。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赵大姐对于复杂的社保政策知之甚少,表述自身情况和诉求时也常常词不达意。她的初步想法很简单:把在本地的社保关系停了,直接回内地老家,到时候再说怎么办理退休。工作人员敏锐地察觉到,赵大姐的“简单处理”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自身权益的损失。工作人员没有因为赵大姐的表述不清而敷衍了事,更没有简单地按照“停保”请求直接办理。相反,工作人员请赵大姐坐下,递上一杯温水,用温和的语气说:“大姐,您别急,慢慢说。您的情况我大概了解了,但我们得把情况理清楚,看看怎么处理对您最有利”
耐心沟通抽丝剥茧,主动发现“隐形福利”。赵大姐对于社保转移、接续、退休待遇等概念十分模糊,工作人员不催促、不打断,像唠家常一样,从赵大姐的家庭情况、工作经历、未来打算聊起,在半个多小时的碎片化信息中,一点点拼凑出完整的情况图谱。赵大姐缴费年限符合条件,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当工作人员告知她每月可以领取1700余元时,赵大姐愣住了,随即脸上绽放出难以置信的惊喜。“真的吗?我还能领钱?每个月1700多?”这笔钱,对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赵大姐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能极大地缓解她过渡期的经济压力。这一刻,她紧锁的眉头第一次舒展开来,也对眼前耐心的工作人员建立了初步信任。
跨省社保转移,一场需要“主动出击”的接力。失业金的成功申领,只是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工作人员的心思却更远了一层,因为了解到赵大姐年轻时曾在内地多个省份辗转工作,在不同地方都缴纳过养老保险。赵大姐本人对此毫不在意,认为“都是零零散散的,没多少钱,估计也没用”。但工作人员深知,“社保无小事,分毫皆权益”,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养老保险关系,如果不能及时归集,将影响赵大姐回老家后办理退休的养老金水平。工作人员向她解释转移接续的政策和重要性,反复解释了好几遍,然而,明白之后是更大的无助。赵大姐面露难色:“那个,我……我不会办啊,那些地方我都不熟,还得跑回去吗?”看着她再次陷入焦虑,工作人员坚定地给出了承诺:“您别担心,现在很多业务可以线上办理。您把大概的城市和年份告诉我,我们来帮您联系协调。”一句承诺,背后是长达三个月繁琐、细致且需要极大韧性的工作。首先,是“信息核实”。由于赵大姐记忆模糊,提供的缴费地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引导她回忆,通过查询系统、联系旧同事等多种方式,一点点地拼凑和核实她在河南、四川等多个地区的参保记录。其次,是“沟通协调”。确定了转移地后,工作人员承担起了“联络员”的角色,一一查找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对外联系电话,反复拨打沟通,有时遇到电话占线、业务科室不清、对方政策理解差异等情况,工作人员从不气馁,总是想方设法找到对的部门、对的人。最后,是“帮助操作”。在确认部分地区可以全程网办后,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指导赵大姐使用智能手机,不能线上办的就线下办。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工作人员始终没有将困难抛给赵大姐,而是主动和内地的经办机构跟进。
锦旗承载感激,彰显社保服务为民本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前后历时三个多月,赵大姐分散在外的养老保险关系终于全部成功转移接续至她的老家社保账户。这意味着,未来她可以顺利地办理退休手续,晚年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这面锦旗,她坚持要送,她说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意思,是全家人的心意。这面锦旗,不仅仅是对工作人员小王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一师八团社保所全体同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肯定,这面锦旗告诉我们真正的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按章办事,更是要拥有一颗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民心”,让群众“安心”。 (第一师八团社保所:赵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