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野鸡,不是‘大鸟’!”一句善意的调侃,让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的基层人大代表阿布都沙拉木·阿布都克然木顿时满脸通红。
那天,他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村民的种植技术时,突然看见一只色彩斑斓的禽鸟从草丛中飞起。他一时想不起用国通语该怎么表达,情急之下脱口喊出:“那个大鸟!”乡亲们的笑声让他既尴尬又警醒:“我连‘野鸡’这个词都说不好,怎么准确反映大家的诉求?怎么把党的政策清清楚楚讲给乡亲们?”这次“语言卡壳”,像一根针扎在他心里。他深切意识到,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履职尽责的“第一道门槛”。
2024年初,依希来木其乡里传来好消息,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先锋”库尔班·尼亚孜在乡里开办了“国通语实用技能培训班”。阿布都沙拉木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班里最刻苦的学员。别人读三遍的对话,他反复练十遍;他把“野鸡”“播种机”“政策补贴”等与农业、履职密切相关的词汇抄在小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记。田间休息、吃饭间隙,甚至晚上睡前,他都在默诵复习,不弄明白绝不罢休。
45天的集中培训,如同一场“春雨”,滋润了他的语言能力。曾经连常见农具和作物名称都说不清的阿布都沙拉木,如今已能流利地用国通语与乡亲交流农事、讲解政策,还能准确引用《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社扶持”的具体条款,这段学习经历,也为他之后的履职和创业埋下了“伏笔”。
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钥匙”。在一次县人大代表专题培训中,他了解到“无人机植保技术可极大提升农业效率”,顿时萌生了学习的念头:“以前听不懂技术课,现在语言关过了,我一定得把握住机会!”2024年夏天,他主动申请前往乌鲁木齐市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系统学习无人机操作和植保技术。课堂上,老师用国通语讲解飞行原理、药剂配比,他完全能跟上;实操中遇到飞机姿态不稳,他也能用国通语准确描述问题,迅速排除故障。结业时,他不仅顺利考取无人机操作证,还初步掌握了农业无人机服务的市场动态。
“我是人大代表,自己学成还不够,得带着大家一起致富!”2024年秋天,阿布都沙拉木带着技术和自己积攒的5万元回到村里,联合5名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共同注册成立了“新农人无人机服务合作社”。以前村民人工打药、播种,每人一天最多完成2亩地,且喷洒效果参差不齐,影响收成;而现在,合作社的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30亩植保任务,每亩地还节约人工成本20元。
除了提供无人机服务,阿布都沙拉木还发挥国通语优势,主动当起政策“翻译员”。他把县人大发布的惠农政策,用“国通语+维吾尔语”双语方式耐心讲解给老人;把村民反映的“灌溉设施老旧”“农产品销售难”等诉求,准确整理成代表建议,提交乡人大。眼看着合作社订单不断、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大家都称赞道:“阿布都沙拉木代表国通语说得好,事情办得更实在!他是真正帮大家办事、带我们赚钱的好代表!”
从因“大鸟”一词受触动,到奋发学习国通语提升履职能力,再到带领乡亲用新技术共同创业,阿布都沙拉木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学习国通语,是为了更精准地沟通与服务;带头实干,则是为了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如今,合作社的无人机仍在田野上空翱翔,而阿布都沙拉木用语言铺路、以技术助农、靠实干致富的故事,也正沿着田埂小路,走进更多乡亲的心里。(通讯员:王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