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带动村里产业发展?谁能带着老百姓增收致富?这是当前很多村子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探索推行的“产业书记”制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们把有能力、有技术、愿意扎根农村的党员能人请进村“两委”班子,让他们担任“产业书记”,专门带动大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截至2025年6月,全区已选出106名“产业书记”,覆盖多个重点村,推动了34个产业项目落地,带动实施了141件民生实事。
这些“书记”不是坐办公室的干部,而是真正下得去地头、摸得了泥土、懂得经营的行家里手。他们有的以前是种养大户,有的是农技专家,还有的是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个身份:为村里发展出主意、带群众干实事的“带头人”。望华鑫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返乡的党员企业家。她不仅自己种茶,还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管理茶园。更厉害的是,她用手机直播卖茶叶,把夷陵的好茶卖到全国各地。现在,全村630多位村民通过茶产业稳定增收,真正端稳了“茶饭碗”。又如龙泉镇的刘国书记,发挥自己在苗木水果方面的专长,引进了新的市场主体和技术,搞起“月月有花、四季有果”的生态种植,既美了环境,又鼓了腰包。
为什么要推“产业书记”?一是很多村子缺产业、没项目,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二是一些村干部虽然尽职尽责,但不懂产业、不会经营,带不动群众致富;三是村里也有不少能人,但没有合适的平台发挥作用。“产业书记”正好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把懂产业的能人请到台前,把他们培养进党组织,再由他们带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致富。为确保他们干得好,夷陵区还安排有经验的老书记、乡镇干部当“导师”,定期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还组织外出学习,把好的做法带回来。
不光是让一个人干好,更是让整个村变好。实践证明,有了“产业书记”,村里发展有了主心骨,群众致富有了带头人,党组织的凝聚力也更强了。国家乡村振兴局曾指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缺钱,也不是缺地,而是缺少能带动群众的“领头雁”。夷陵区的做法正是对症下药,让“党员+能人”成为发展新动力。
从“没人带”到“有人领”,从“不会干”到“跟着干”,从“想发展”到“能致富”,“产业书记”给村庄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种做法值得更多地方学习借鉴。期待更多懂农业、爱农村、帮农民的“产业书记”走进乡村,把自己的经验和资源用到实处,把产业做大做强,把群众带得更富,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