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如春风般席卷而来,而今,它又来到了厨房的灶台前:炒菜机器人,以精准的“腕力”、不知疲倦的“情绪”、千篇一律的“标准”,成了不少餐饮企业津津乐道的新“厨神”。笔者认为,炒菜机器人,“炒”不出餐饮业的人才和未来。
技术的“未来感” ≠ 行业的“根基”。不得不说,从技术角度看,炒菜机器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它确实能帮助中小餐饮企业缓解“厨师荒”、提升出菜速度、控制口味稳定性。特别是面对高强度、重油烟的厨房工作,机器替人未尝不是解放劳动力、保护厨师健康的路径之一。但我们不能将“技术可能性”等同于“行业未来”。餐饮业的核心从来不是“炒”,而是“人”。餐饮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文化、情感、记忆的载体——一碗面里有乡愁,一道菜中有亲情,这种“人味儿”机器模仿不来。就像再聪明的AI也唱不出京剧中的韵味一样,锅气、火候、临场发挥,本就是人与食材博弈的艺术,不是“代码”能全部取代。
“自动化”的背后,别忘了“人的培养”。如今不少企业对炒菜机器人趋之若鹜,恨不得全店无人化运营。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视的“技术崇拜”可能掏空了我们产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厨师不仅是劳动者,更是技艺的承载者,是地方风味的活化石。倘若我们把炒菜当作一个可以被程序“打包”的动作流程,把烹饪技艺当作“冗余成本”,那么人才梯队怎么培养?青年人又凭什么热爱厨艺、愿意入行?我们正从“师傅带徒弟”的工匠式传承走向“设备换人”的速食逻辑,最终留下的可能是一条无人问津的“冷灶”。因此,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推动产业转型时,应当引导企业以“技工强国”的视角,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才培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可替人,但不应废人。
餐饮的现代化,要有“人机协同”的智慧。那么,是不是就该拒绝炒菜机器人?当然不是。问题从来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技术、使用技术。炒菜机器人可以是助手,而非替代者。它应当承担重复、高强度、标准化的工序,让厨师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创意、品控、传承与顾客互动中去。也就是说,真正的未来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人机协同”。我们要在“智能化”里守住“人情味”,在“无人化”中留下“有温度”的空间。这才是技术与人才同频共振的发展道路。
技术不能定义文化,人才才是方向。今天,炒菜机器人如火如荼,明天,也许还会有智能调酒师、AI点心师。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它都无法定义一个产业的灵魂。中国的餐饮业,之所以生机勃勃,不是因为标准统一,而是因为千人千味、百菜百味。
我们更希望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烹饪、当厨师,愿意在烟火中打磨自己的人生技艺;同时,技术也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与支撑。这才是餐饮业的未来。未来的厨房,应有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也应有人与技术共舞的和声。而这个“主旋律”,必须由人才来演奏。(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