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专员把办好的证直接送上门。”这不是广告语,而是梓潼县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的真实场景。近日,四川省“服务企业在基层”典型案例公布,梓潼“见章盖章”审批机制成为全省亮点。一个小小印章,缘何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盖的是印,更破的是局。
企业怕什么?不是规矩多,而是弯路多;不是标准严,而是流程绕。过去,一纸批文卡半年,一个印章跑三趟,“章学通”成了企业家的必修课。喊“简政放权”喊得响,办事窗口却层层设卡,说到底,病不在手上,而在思想上。审批习惯了“权力至上”,服务便很难做到“企业为本”。
梓潼的改革直击要害:项目专员全程代办、集中授权,审批流程从“企业找章跑”变为“政府带章跑”。不要小看这 60% 的效率提升,对于正抢时间投产的企业来说,少等一个月,可能就是多一个季度产能。政务的速度,正变成发展的温度。
有人质疑:这不就是帮企业跑几趟腿吗?其实,这背后是治理逻辑的重构。审批权力一旦以企业为中心重排顺序,就从“谁主谁办”的推诿链条,变成“谁快谁上”的竞速跑道;从“管控优先”的惯性思维,变成“服务优先”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一枚小小的章,考验的恰是干部敢不敢革自己的命。
当然也要看到,靠几个项目专员的快脚,还难以支撑长远机制。如果仍然依赖“人情熟人”,改革就可能走回头路。关键在于制度化、长效化:在思想上,要摒弃“设卡思维”,树立“企业至上”的服务理念;在机制上,要重塑审批流程,做到权责清晰、责任可查;在作风上,要少做“盆景工程”,多解“燃眉之急”,让企业轻装上阵;在监督上,要用企业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硬指标,坚决杜绝“虚假留痕”。
好的营商环境,不是让企业弯腰适应规则,而是让规则主动适应发展。审批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刀刃向内的革命。只有敢于破局,敢于担当,才能让企业多一分信心、多一分底气。
盖章是小事,发展是大事。一枚印章的落下,或许只是几秒钟,但它背后释放的,是一地改革的决心和担当。多盖“便民章”,少设“拦路卡”,让审批提速、服务升级,四川的发展才能跑出更多“加速度”。(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