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别让家长的焦虑,左右了年轻人的步子
时间 :   2025-08-08 20:4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8月6日,《南方周末》的一则报道引发关注:高考刚结束,许多准大学生就在家长安排下走进“大学预科班”,提前学起了高数、英语。有的课程动辄上万元,一些高校也参与其中。家长们焦虑的是,孩子如果不抢跑,怕是大学还没开学就落后了。


这些课程的初衷听起来不错——帮学生缩短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过渡期”。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更多是家长的不安在推动。一些人怕孩子输在起点,于是拼命加码:多上一节课、多学几页书,仿佛这样就能换来安心。然而,这样的“护航”如果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往往适得其反。


培养一个人,不是靠提前塞进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自己学、能不能撑得住压力。有老师就说了,很多内容提前学过也没用,到了课堂还得从头来。反倒是那些习惯被安排、缺乏自主性的人,哪怕早跑几步,最终也容易掉队。更大的问题在于,长时间靠别人规划,孩子可能就不再愿意思考:我到底想去哪儿?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当然,家长的担忧也不是全无根据。很多高中为了应试成绩拼尽全力,教学安排密不透风,却很少有时间教学生怎么真正去理解、去思考、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到了大学,新生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讲了许多“要学什么”,却很少告诉他们“该怎么学”,更没人教他们如何适应一个全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这当中的落差,不少学生是带着懵懂甚至焦虑去经历的。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这份不适,才有了插手的机会。但现实的漏洞不能一味依赖市场来补,更不能靠家长一腔热情填上去。焦虑解决不了结构性的问题,甚至可能让年轻人错把别人的安排当成自己的方向。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盯着孩子。高校应该主动把新生引导做扎实,不光教知识,更要教方法、教节奏。高中教育也得重新拾起“育人”的底色,不要一味压缩那些不进考卷但对成长有用的东西。至于培训机构,也该有点边界感,不能总是迎着焦虑来赚钱。有关部门也应当及时出手,该规范的要规范。


家长要学会放手。与其帮孩子安排得滴水不漏,不如引导他们去看看书、做做志愿、参与点社会活动,哪怕是一次认真整理行李的体验,也比坐在教室里预习几章课本来得更有意义。说到底,大学不只是学业的起点,更是独立生活的开始。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拉得很长的比赛。不是谁先跑几步就一定能赢,而是谁能一路稳住脚步,不轻易被外界带偏方向。只有在自己的节奏里跑得久、跑得远,才谈得上真正的“赢”。


别让家长的焦虑,打乱了孩子原本可以走得更稳的步子。我们更需要那些心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的年轻人,而不是起跑时冲得快、但很快就喘不过气来的短跑者。(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