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岁月长河奔涌,历史硝烟虽已散去,但全民族浴血抗战熔铸的伟大精神,如同不熄的地火,在新时代依然迸发璀璨光芒。值此胜利纪念日之际,回望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壮阔史诗,我们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绝非尘封的记忆,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永恒力量。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深沉力量;校准航向,方能驱动复兴征程。传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关键在于把握其“志气、骨气、底气、锐气”的核心特质,并将其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实干担当。
传承“不屈服”之志气,筑牢信仰根基,增强战略定力。抗战时期,在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宁为玉碎”的铮铮铁骨支撑着杨靖宇于冰天雪地中战斗至生命尽头,鼓舞着“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血战到底。这份在绝境中淬炼的“不屈服”志气,挺立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新时代弘扬此志气,必须筑牢思想根基,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政治定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干扰,坚决反对利己主义侵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面前,要旗帜鲜明维护核心,锚定复兴目标不动摇,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弘扬“不退让”之骨气,捍卫核心利益,勇于攻坚克难。“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的血肉搏杀、台儿庄的血肉长城、百团大战的主动出击,无不彰显了中华儿女寸土必争、血战到底的“不退让”骨气,这是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钢铁意志。新时代赓续此骨气,必须直面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硬骨头”、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较量、维护国家统一的严峻考验等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秉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聚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将骨气转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步伐。唯有立足岗位,精益求精,勇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才能在突破发展瓶颈、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中展现担当作为。
锤炼“不退缩”之底气,提升斗争本领,善于化危为机。在敌强我弱的艰难困境中,敌后战场星火燎原,游击战争陷敌于泥潭;正面战场将士坚韧周旋,以空间换时间,展现出绝境求生的顽强智慧,铸就了“不退缩”的深厚底气。新时代砥砺此底气,必须增强斗争本领,提升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大国工匠要追求卓越品质,将“不退缩”的底气融入精密制造、打造国之重器的全过程,不断夯实制造强国根基。广大党员干部和一线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扎根基层,主动到乡村振兴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应急处突关键点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要善于运用策略,在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中敏锐捕捉机遇,将“不退缩”的底气切实转化为攻坚克难、开创新局的实际成效。
凝聚“不放弃”之锐气,践行群众路线,办好民生实事。“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抗战时期海内外中华儿女毁家纾难、节衣缩食,万众一心汇聚成支援前线的磅礴力量,迸发出“不放弃”的锐气,深刻诠释了团结伟力。新时代汇聚此锐气,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纾解民困。要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拿出实招硬招,切实加以解决。要将万众一心的锐气,转化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强大动能,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用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扎实成果回应人民期盼,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人民政府:陈延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