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汉水深情——读《汉水的身世》有感
时间 :   2025-07-31 19:1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楠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我合上《汉水的身世》这本书时,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书页上,可我的脑海里却满是那条奔腾不息的汉水,以及那些与汉水命运紧密相连的人们。袁凌用八年时间写就的这部作品,像一场漫长的沿河行走,带我走进了汉水的前世今生,更让我看到了河流褶皱里的人物悲欢,对他们的命运多了份沉甸甸的思考。


翻开书页,首先被汉水的自然变迁所震撼。从陕西省宁强县嶓冢山的源头出发,1577公里的流程里藏着太多故事。汉朝时的武都大地震,让汉水向南改道,“嘉陵夺汉”的格局就此形成。袁凌笔下的汉水,时而在峡谷中汹涌,浪花拍打着崖壁;时而在平原上静谧流淌,倒映着岸边的草木。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能感受到它在岁月中历经沧桑的坚韧。原来一条河的命运,早已和地质变迁、自然规律紧密相连,它的每一次改道都是大自然写下的壮丽诗篇,而生活在河畔的人们,也在这变迁中被悄然改写着人生轨迹。


再往下读,汉水流域的人文历史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这里是“兴龙之地”,刘邦、刘秀从这里走出,建立了辉煌的汉朝。“汉”文化与汉水的渊源如此深厚,汉中因位于汉水中部而得名,汉朝又因汉中而得名。这让我不禁感叹,一条河竟然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化分量。古代时,汉水还是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码头上的喧嚣、商号里的繁忙、船工们的号子,都在袁凌的文字里鲜活起来。那些船工,一辈子与水为伴,他们的命运就像水上的浮萍,随着汉水的波流起伏。风浪里的挣扎、码头边的短暂安稳,构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他们是汉水航运史里最生动的注脚,却也在时代更迭中渐渐被遗忘。


全书五章内容,每一章都像一次深入的探访,让我心绪起伏,尤其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愈发深切。“南水北调的宏图”让我看到了汉水在新时代的使命,它跨越千里,滋养着北京和天津的百姓。可当读到“移民的望乡”时,我的心揪了一下。数十万移民为了工程背井离乡,那些老人眼中对故土的眷恋,让我真切感受到个体在时代工程面前的无奈与牺牲。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汉水之畔,汉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们祖祖辈辈的根。离开熟悉的土地,就像被硬生生从生命之树上剥离,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未知。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许一辈子都在思念故土,那份乡愁如同附骨之疽,伴随余生。他们的命运被时代洪流推着向前,身不由己,却又在新的土地上努力扎根,这种坚韧里藏着太多的心酸。


“航道的兴衰”一章,像一部浓缩的航运史。从千帆竞发的繁盛到逐渐衰落的冷清,汉水航运的变迁里藏着时代发展的印记。袁凌笔下的水手、纤夫,他们的艰辛与坚守,让我对那些依靠河流生存的人们充满敬意。曾经,他们拉着纤绳,在岸边一步步挪动,汗水浸湿衣衫,只为让船只顺利前行;他们在船上风餐露宿,与风浪搏斗,把性命交给汉水。可当铁路、公路兴起,航运衰落,他们的技能变得无用武之地,生活也陷入困境。有的可能转行做了其他营生,在陌生的领域艰难打拼;有的则守着昔日的记忆,在落寞中度过余生。他们的命运随着航道的兴衰而改变,像汉水的浪花,有过汹涌,也有过平静,最终都归于时代的尘埃。


最后一章“河流的清浊”,更是让我心情沉重。汉水的环境保护之路布满荆棘,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每一个问题都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与决心。那些为了保护汉水而努力的环保工作者,他们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有企业的阻挠,有部分民众的不理解。他们的工作充满了艰辛,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命运与汉水的清浊紧紧绑在一起,他们的努力是汉水未来的希望。


合上书,汉水的身影在我心中愈发清晰,那些与汉水相关的人物命运也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它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着历史、文化、现实的生命之河,而河流两岸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与汉水息息相关,汉水的变迁塑造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也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汉水的故事。袁凌用他的笔,记录下汉水的变迁,也写下了对母亲河的爱与忧,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河流身边挣扎、坚守、奋斗的人们。读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身世,都值得被珍视,而那些与河流共生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河流的守护者,不仅守护河流的清澈,也守护那些与河流相依为命的人们的未来,让他们能继续与汉水相伴,让汉水继续讲述属于它和它的子民的故事。(兵团六建劳务公司: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