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傍晚的微风拂过城市街角,琳琅满目的小摊点亮灯光,升腾的烟火气里藏着城市的活力与民生的温度。摆摊夜经济作为稳就业、促消费的“毛细血管”,既能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也能为创业者搭建低成本舞台。然而,“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仍需破解。唯有以精细化治理为笔,在规划、准入、服务、监管上协同发力,才能让摆摊经济既有“烟火气”,更有“文明范儿”。
科学规划“划好线”,让空间与时间“各得其所”。摆摊经济的有序发展,始于合理的空间与时间布局。一方面,应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在不影响交通、市容和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划定“可摆摊区”“限时摆摊区”和“禁摆区”。例如,在商业综合体周边、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设置固定摊位,在社区周边设置“潮汐式”夜市,避开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另一方面,需明确经营时段,如规定夏季夜市营业时间至22:00,冬季提前至21:00,避免噪音扰民和交通拥堵。通过“空间分区+时间错峰”,让摆摊行为在“放开”与“规范”间找到平衡点。
简化准入“减流程”,让规范经营“轻装上阵”。降低准入门槛是激活摆摊经济的关键。可推行“备案制”替代传统审批,摊主通过线上平台提交身份信息、经营品类等材料,实现“一网通办、即时备案”,减少跑腿成本。同时,需明确经营规范:要求摊主签订《文明经营承诺书》,承诺不占道、不扰民、不污染环境;统一配备垃圾桶、清洁工具,推广环保包装材料;对餐饮类摊位强制要求健康证和食品卫生公示,从源头上保障消费安全。简化准入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宽进严管”让合规者安心经营。
完善配套“服好务”,让摊主与市民“双向便利”。摆摊经济的温度,体现在细节服务中。政府部门需联动商户、社区提供“一站式”配套:在摆摊区域增设临时卫生间、路灯、充电设施,解决摊主和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协调环卫部门增加夜间清扫频次,避免垃圾堆积;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摊主提供简易桌椅租赁、收款码办理等便民服务。此外,可通过“摊主培训计划”传授经营技巧、食品安全知识,提升摊主的规范化意识。配套服务越完善,摆摊经济的“黏性”就越强,市民的体验感也越好。
智慧监管“守底线”,让秩序与活力“共生共荣”。监管是摆摊经济的“安全阀”,需创新方式实现“柔性治理”。一方面,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摆摊区域的人流、投诉热点,动态调整管理重点;推广“摊主信用积分制”,对文明经营者给予评优奖励,对违规者扣分警告,情节严重者取消摆摊资格。另一方面,鼓励“摊主自治+社区监督”,支持摊主成立自律联盟,互相提醒规范经营;开通24小时投诉热线,邀请居民、志愿者参与监督,形成“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监管的目的不是“管死”,而是通过精准执法守护公平与秩序,让摆摊经济在规则中释放活力。
从市井烟火到城市名片,摆摊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既要敢于“放开”,为民生需求和创业梦想留足空间;也要善于“规范”,用科学规划、贴心服务、智慧监管守护文明底线。当摆摊区域井然有序,摊主经营安心,市民消费放心,这升腾的烟火气,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为经济复苏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动力。(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人民政府:石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