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库车,丹霞峡谷游人如织,博物馆内研学正酣,非遗工坊里技艺传承……这座承载千年龟兹文明的丝路古城,正以“项目为基、产业为脉、人才为魂”的发展路径,加速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一幅文旅兴市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项目赋能 筑牢文旅发展硬支撑
“从龟兹文书到千佛壁画,像穿越回汉唐西域!”7月6日,在龟兹博物馆里,台湾游客吴明宇举着相机,对着鸠摩罗什石像频频按动快门。
龟兹博物馆里,光影交织中,700余件(套)文物静静诉说着汉唐西域文明的盛景。开馆首月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日均2000余人的热度,印证着“文物+科技+艺术”融合项目的吸引力。
这只是库车文旅项目矩阵的一角——近年来,库车深耕龟兹文化内涵,相继落地魏晋遗址博物馆、龟兹文化数字展示中心、龟兹乐舞传播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清城巷、击鼓巷、龟兹小巷、甬库巷等特色打卡地,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
宁波援疆的深情助力和项目支撑更添动能:南疆网红“龟兹小巷”提升改造成功案例获得国家、自治区认同,并在全疆推广,独库(康村)游客服务中心成为公路旅游标杆,“古韵龟兹 魅力库车”宁波推广周拓展长三角客源。如今,随着“丝绸之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获批创建,“一带四区”空间格局下的五大核心项目加速推进,库车正以项目集群效应激活千年文化资源,让沉睡的遗产变为文旅发展的“活资产”。
产业升级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从“看景”到“体验”,库车文旅产业在融合中实现质的跃升。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38.69万人次,同比增长40.96%,旅游收入达28.61亿元,同比增幅超55%——亮眼数据背后,是“文旅+”多业态的蓬勃生长。
“丹霞岩壁配着蓝天白云,骑马走峡谷像在画里!”上海游客吴小敏一家在克孜利亚大峡谷勒住马缰,身后赭红色山体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文旅融合让历史“活”起来:克孜利亚大峡谷凭借丹霞地貌与人文底蕴成暑期“顶流”,独库公路开通后月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龟兹非遗工坊里,大馕、土陶制作等25项技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智慧农业植物工厂、“走读龟兹”研学线路,让孩子们在科技探秘与文化沉浸中边学边玩。伊西哈拉镇是融合典范,“大馕小巷”里,打馕师傅讲着馕文化吸引游客;农家乐可采摘玩乐、尝鲜赏景;果园中的机车民宿还推荐本地路线,成摩旅新宠;库木艾日克村18家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成吸客主力。这里通过“一村一品”,串联起遗产游、美食游、民俗游,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该镇党委书记郭飞说:“我们不断丰富业态与文创,努力打造‘龟兹小镇’品牌,以富民兴农为目标,实现农、文、旅互促共荣。”
库车上榜“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丝路遗珍・千年龟兹”主题游径获评国家优秀项目,魏晋遗址博物馆入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十佳案例……从景区景点到全域生态,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库车文旅产业正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
人才聚集 夯实文旅发展软实力
“没想到学旅游管理能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龟兹乐舞体验馆主管穆妮热・肉孜笑着介绍自己从业经历,在学校曾“想转行”,到如今熟练讲解龟兹乐舞的前世今生,这得益于库车文旅融合的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近日,库车乡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大师、金牌导游(讲解员)工作室揭牌,标志着库车文旅人才培育进入系统化阶段。工作室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证公益培训,带动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升。
“我们要让导游不仅是讲解员,更是龟兹文化的传播者。”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金牌导游工作室领办人成佳松的话,道出了人才培育的核心。
宁波援疆的教育帮扶更架起“人才桥梁”:通过校企合作、专家指导,推动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如今,从博物馆讲解员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景区运营者到民宿经营者,一支懂文化、精服务、善创新的人才队伍,正为库车文旅注入持久活力。
当前,库车正以项目赋能夯实基础,以产业升级拓宽路径,以人才聚集激活潜能。随着“丝绸之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库车这座丝路明珠必将在文旅强市的征程上续写新篇,让千年龟兹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库车市融媒体中心:王红丽、韩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