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写在驻村两年期满前夕——给自己的一封信
时间 :   2025-07-03 18:5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鑫源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鑫源: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深夜,你躺在镇党委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是雨后湿热的空气,粘稠得让人透不过气?还是窗外的蛙声太过喧闹?你知道,这些都不是答案。于是你闭上眼睛,尝试驱散纷扰,可那画面却固执地浮现,你看见了村支书那张被日头晒得黝黑的脸庞、古沂庄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胡同里“遛弯”的大黄……心底倒有个声音清晰起来:今夜,怕是难以入眠了。


于是你干脆放弃了睡觉的想法,就像两年前舍弃家门口的公务员岗位,选择奔赴外县区成为一名驻村选调生那样果断。那时心中回响的,不正是那句“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召唤吗?生于齐鲁大地,你见识过黄河的奔腾不息、泰山的巍峨磅礴;求学于西部的军垦高校,你领略到了天山的巍然矗立、玛纳斯的河水蜿蜒。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这片广袤土地孕育的壮阔与坚韧,早已融入你的血脉。当奥斯特洛夫斯基叩问“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当那“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箴言在耳畔回响,你知道,答案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里。回望来时那深深浅浅的足迹,每一步都在心上留下印记——向下扎根,这是青年对青春最深沉的回应。


见自我,泥泞中,辨认那条“来时路”。初到古沂庄,你还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喧嚣,乍入偏远乡野,难免“水土不服”。那时你和村民打招呼总是操着一口普通话,村里人见了,常半开玩笑说“你是上面派来的大学生村官,干两年就回城啦”,你听了也只会呵呵傻笑,客气几句,浑然不觉这客气背后,是尚未融入村民的疏离和一身未脱的“书生气”,直到你后知后觉改口,开始用临沂方言交谈,村民口中的“大学生”,才逐渐成为了亲切的“小张”“鑫源”。两年来,报表材料、值班坐班、秸秆禁烧、防溺水巡逻等……琐碎与重压交织,加班加点成了常态。记得某日深夜,对着未完成的材料,手机屏幕倏尔亮起,同学聚会的照片映入眼帘,屏幕里是觥筹交错、灯火辉煌的光影,还有埋怨你缺席的信息,映照着你泛青的眼圈,那个念头还是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放弃家门口的安稳,来到基层吃苦,真的值么?”直到你指尖无意划过手机相册,入职见面会那天拍下的自我介绍赫然显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行字,像一个沉入心底的锚,稳稳地定住了摇晃的心神。值不值?答案不在别处,就在这看似“泥泞”的路上,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是对初心的丈量。


见天地,古沂庄的田埂上,读懂“山河”的重量。古沂庄,全镇数一数二的大村,三千多口人,关系盘根错节,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江湖”的深浅,当你亲身扎进“三资”清理的漩涡,才算真真切切淌了一腿泥。第一次入户催缴土地承包费,刘大爷的抱怨伴着摔门声炸响“他都不交,凭啥让我交!”,人已被“请”出院外,那声闷响却重重砸在心头,更砸出了古沂庄过去多年班子不稳、管理混乱的积弊,像刘大爷这样长期拖欠承包费的绝非个例, 二十多年糊涂账,如同田埂下纵横交错的老树根,深陷在混乱的旧账册与人情纠葛的泥潭中。2023年下半年,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古沂庄全面启动“三资”清理工作,你们将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分成3个工作组,由支部委员带队,你们将卷尺拉直,逐户、逐地块丈量耕地,现场确认面积,对历史“糊涂地”,你们翻箱倒柜,让发黄的原始底子重见天日,召集老干部、当事人到农田现场共同确认,用事实说话,绝不和稀泥。当最后一笔账目尘埃落定,成果让人震撼又心酸,全村共厘清集体土地678亩,清缴拖欠二十多年的土地承包费共计53万元。台账上沉甸甸的数字,哪里只是土地和金钱?这分明是被唤醒的沉睡资产,是古沂庄未来发展的一块基石。那一刻,你站在古沂庄的田埂上,从未觉得头顶苍穹如此辽阔,脚下大地如此坚实,耳畔传来计算机清脆归零声,仿佛在为过往混乱画下终章。你第一次掂量出,这方乡土之上,“公道”二字——重若千钧!


见众生,那些黝黑的脸庞,是心上的印章。驻村两年,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在日头下、在风雨里、在田埂上与你朝夕相处的面孔,他们在你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章。支部书记崇玉无疑是最厚重的那枚,这位中年汉子骨子里还镌刻着军人的烙印,扛枪的肩膀,如今扛起了古沂庄乡村振兴的重担,硬是流转了两千余亩耕地,撑起全镇首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田间地头总能寻得见那个晒得黝黑、裤腿高挽,与社员一起挥汗如雨的身影。尤记得去年暴雨,鸭蛋沟淤塞告急,眼看秧苗要遭殃,是他跳进泥流清淤,几度被急流冲得踉跄,险些卷走……挣扎上岸,泥浆湖面,唯见焦灼目光死死锁住风雨中飘摇的秧苗。支部委员老冯和老孙则是温暖而坚实的印记,老冯这位“土专家”,从辨别墒情到选育良种,他总是不厌其烦给你这个“门外汉”掰开揉碎地讲,手把手地教,在他的教导下,你感受过麦粒在掌心坚硬饱满的踏实,聆听过脚下大地传来的“渴”与“饱”。老孙工作多年,熟知村里的沟沟坎坎、家长里短,带你走户串门时,几句乡音嘘寒,便叩开群众的心扉,是她让你明白,真正的关怀是坐在床沿听唠叨、是记住家里的孩子该上初中了……而最鲜活的印章,莫过于年底合作社分红的那一幕,村委里洋溢着喜悦的躁动,会计念着名字,社员们粗糙的手接过那浸透汗水的希望,阳光洒落,每一张黝黑的脸上都绽放着比稻浪更灿烂的笑容。你也幸福地笑了,看着他们,你觉得两年里所有熬过的夜、走过的路、咽下的委屈,刹那间都化作了心田那最滚烫、最踏实的印记。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此刻的你已用脚步,在古沂庄的田埂上,写下了最初的答卷。


                                 2025年7月3日

张鑫源

(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人民政府:张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