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清风智库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山东济宁泗水县“聚育用”三链融合 汇聚银发智慧 赋能县域发展
时间 :   2025-07-07 17:3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程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案例背景

面对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双重需求,山东济宁泗水县立足“银发人才二次开发”定位,针对离退休干部群体存在的“人才资源闲置”“作用发挥渠道有限”“专业优势转化不足”等现实问题,创新实施“银发人才赋能”行动。通过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平台搭建、服务嵌入,构建起“聚才立体化、育才精准化、用才实效化”全周期管理体系,推动离退休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产业发展第一线实现价值再造,有效破解银发人才“沉睡难题”,探索党建引领银发人才赋能县域发展的新路径。


主要做法

(一)立体聚才,织密银发人才储备网络。通过制度创新与渠道拓展双向发力,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银发人才储备体系,实现人才资源从“自然沉淀”到“主动激活”。创新“双轨并行”引才机制。联合人社、卫健等部门将荣退仪式和人才入库有机衔接,实现卫健、农林、司法等系统47名专业人才“退有所归”。推行“项目招贤”引才模式。围绕甘薯全产业链发展、富硒农业等县域特色产业需求,定向吸纳9名老干部组建产业发展顾问团,参与甘薯培育等技术攻关,培育12个甘薯新品种,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建立“四维推荐”网络。畅通举荐渠道,通过部门举荐、行业推选、社区发现、亲属动员等渠道,新增入库非遗传承人、种养殖能手等银发人才64人。


(二)精准育才,构建能力提升赋能体系。建立“政治理论+专业技能+建言献策”三维培育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银发人才赋能模式,推动人才能力从“经验传承”向“创新引领”转变。实施“银龄铸魂”工程,依托党史国史文化长廊、泉乡夕韵大讲堂,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开展“党纪学习”“桑榆心向党”等主题活动28场次,覆盖500余人次,筑牢政治本色。打造“银发技能工坊”,联合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开设智慧农业等培训16期,推动传统经验与前沿技术融合。搭建建言献策平台,组织老干部考察县域重点项目、座谈交流,提出发展意见建议23条。其中《打造银龄研学活动促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促成县老年大学开发涵盖爱国教育、传统文化等“五色银龄”研学路线,累计接待研学游客3000余人次,带动餐饮等消费增长。


(三)靶向用才,释放银龄智慧乘数效应。通过搭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多元平台,拓宽银发人才作用发挥渠道,促进人才价值从“个体输出”向“集群赋能”转变,既激发老干部价值再造活力,又为县域发展注入“银发动能”。科技助农促增收。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刘胜林带领“老将出马”助农团指导建立200亩甘薯试验田,开展病虫害防治等田间教学60余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排忧解难增和谐。“一家亲”银枫调解团老干部以银发哨兵、楼栋长、调解员等角色奔走在社区邻里间,协调解决问题矛盾400余件。“洙泗华龄”普法服务分队编印《成语说〈民法典〉》等普法材料,开展送法进村活动42场,有效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文化润乡树新风。银枫艺术团创编《移风易俗三字经》等文艺作品26部,开展“幸福暖重阳”等惠民演出36场,惠及群众4000余人次。“乡村儒学讲堂”老干部志愿者每月2-4次自发组织到活动点宣讲授课,通过快板、讲故事等生活化、接地气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深受群众喜爱。成立刘玉荣柳编工作室等老干部“非遗传承工作室”,开展柘沟制陶、柳编等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举办非遗技艺传习活动60余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工作成效

(一)人才集聚效应增强。通过立体化聚才,建成纵向贯通县镇社区、横向覆盖多领域的银发人才网络。目前全县银发人才库规模扩容至800余人,覆盖农技服务、法律咨询、文化传承等8大领域,形成“领军人才牵头示范、核心骨干专业支撑、储备人才梯队培养”三级人才队伍结构,实现银发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释放。老干部作用发挥渠道进一步拓宽,针对老干部优势专长和现实需求组建服务队、工作室等平台,实现人才资源和需求精准匹配。


(二)党员思想有效凝聚。精准育才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在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老同志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县域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了自我价值,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奋斗的热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服务发展成效凸显。通过构建银发人才“聚育用”三链融合机制,探索离退休干部党建与中心工作互促共进的新路径,助力产业赋能升级、基层治理增效、乡村文化振兴。产业发展方面,组建产业顾问团、助农团深入一线,推动甘薯亩产提升、带动村集体增收,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方面,以银发哨兵、楼栋长、调解员等角色奔走在社区邻里间,协调解决问题矛盾400余件,推动“12345”热线投诉率下降,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文化振兴方面,开发特色研学路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传承工作室带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创产品增收,形成“银发领航+文化振兴”特色模式。


工作启示

(一)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全链条机制是核心要义。银发人才开发需打破“碎片化管理”惯性,建立“引才储备-分类培育-精准使用”全周期管理体系。实践表明,通过建立荣退衔接、项目招贤等制度设计,实现人才资源从“自然沉淀”到“主动激活”;通过构建政治铸魂、技能提升、实践锻炼三维培育体系,完成人才能力从“经验传承”向“现代转化”;通过搭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多元平台,促进人才价值从“个体输出”向“集群赋能”的系统跃升,既激发老干部价值再造活力,又为县域发展注入“银发动能”。


(二)突出党建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是根本保障。实践印证离退休干部党建必须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窠臼,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打造“情暖桑榆”等特色党建品牌,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提升深度融合,在田间课堂、服务实践中深化“四个意识”,使银发人才既掌握前沿技术,更坚定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实现党性锤炼与作用发挥同频共振。(中共泗水县委组织部: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