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让部分群众从偏远的山乡走进条件优越的城市安居乐业,成了城镇居民,但随之也带来了生产方式的转型、生活节奏的改变、文化生活的融入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他们长期浸淫在世代沿袭下来的民族歌舞里,传统文化是他们的根,他们的魂,他们心理割舍不掉的乡愁。如何在安置社区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化挑战为机遇,让传统文化为移民群众新生活带来新希望,成了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是要建立文化传承机制。
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系列有利于搬迁安置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设立文化传承专项资金、建立文化传承基地等,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
政府和搬迁安置社区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讲座、培训班等,向社区居民普及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居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三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展示和交流文化的平台。同时,加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如建设戏台、民族歌舞广场、民族技艺作坊等,为搬迁安置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生产、学习和交流环境。
四是推动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
相比于农村,搬迁安置社区更靠近“前沿”,各种条件更加成熟,可与高校、专业团队等积极协作,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转化。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创新和转化,少数民族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希望,才有未来。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然后,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形成发展经济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移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可以让少数民族文化在移民安置社区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异地搬迁安置社区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从江县生态移民局:马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