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电信网络诈骗已呈现产业化、智能化的犯罪特征。国家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涉案金额超千亿元,诈骗手法迭代速度较快。笔者认为构建全民反诈体系需形成“意识防线、技术护城、社会共治”的三维防御机制。
识破诈骗迷雾,掌握犯罪分子的“心理密码。”当前诈骗剧本已形成精准的“情绪操控链”:利用“中奖通知”激发贪念,伪造“账户异常”制造恐慌,假扮“领导熟人”突破信任防线。某地警方破获的“升学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学籍信息,精准诱导家长缴纳“择校费”,单笔涉案金额高达28万元。这警示我们:对涉及钱款转账的要求,必须通过官方渠道二次核验,切勿陷入“单线联系”的陷阱。
构建防护矩阵,从个人到社会的立体防御。在个人层面,须牢记“六个一律”黄金法则:陌生链接不点击、验证码不透露、网络交友不谈钱、可疑电话立即挂断。某银行拦截的典型案例显示,客户在转账前因想起“八个凡是”警示语而中止操作,成功避免50万元损失。社会层面需形成联防联控机制。首先是强化金融屏障。银行机构通过AI语音反诈系统,对高频可疑交易实施“熔断机制”,2024年某省通过该技术拦截诈骗转账1.2万笔。其次是技术赋能。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人脸核验功能,提高对仿冒公检法的视频诈骗识别准确率。最后是宣传网络。借鉴“银发反诈宣讲团”模式,让受骗者转变为宣传者,用亲身经历提升警示效果。
创新治理范式,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杭州警方首创的“诈骗剧本库”已收录3.6万种诈骗话术,通过大数据建模实现犯罪预警前移。企业层面,某电商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交易溯源码”,使虚假购物诈骗投诉量下降。某高校将反诈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学生受骗率也随之降低。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防诈骗工作已进入“全民战争”阶段。当我们接到“00”开头的Facetime视频,看到“领导”发来的转账截图,唯有保持“三分钟冷静期”,及时拨打96110反诈专线,才能让犯罪分子的“精准剧本”失去用武之地。正如网络安全专家所言:“每多一个人安装反诈APP,就为社会的安全网多织入一道防线。”(贵州省榕江县崇义乡人民政府:谭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