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我校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制度,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管理,通过常态化、精准化的教育形式,提升全体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每日1分钟:安全提醒“零距离”
每日早读课或课间操前,班主任利用1分钟时间开展“微提醒”。内容紧扣当日天气、校园活动安排及近期安全热点,例如雨天提醒防滑防摔、上下楼梯强调“右行礼让”、节假日前期重点提示交通安全等。这种“短平快”的提醒方式,将安全知识融入碎片化时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实现“安全警钟每日敲”。
每周5分钟:专题教育“深扎根”
每周五下午班会课固定设置5分钟安全专题环节,由班主任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开展集中教育。近期重点聚焦“校园欺凌防治”“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安全鉴别”等热点议题,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安全风险。例如在“防网络诈骗”专题中,班主任结合学生群体常见的“游戏账号交易诈骗”“虚假兼职诈骗”案例,拆解诈骗套路,教授“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切实提升学生的风险辨别能力。
每月30分钟:应急演练“强技能”
每月末,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30分钟应急演练或安全实训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围绕“消防安全”主题,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灭火器“提、拔、握、压”使用步骤,模拟教室、宿舍起火场景进行疏散逃生演练,掌握“低姿弯腰、湿毛巾捂鼻”等逃生技巧;聚焦“防踩踏安全”,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熟悉“保持秩序、不推挤、遇摔倒及时避让”的应急要点。演练结束后,安全办老师现场点评总结,针对演练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应急技能。
下一步,我校将持续优化“1530”安全教育形式,结合季节特点、节日节点及学生年龄特征,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让安全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切实构建“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校园安全氛围。(通讯员:陈华民、向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