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安全环保 >
安全环保
【为“疆”来】处暑后轮状病毒“盯”上婴幼儿,援疆专家王丹丹急支招
时间 :   2025-09-21 15:5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玲玲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忽然一阵秋风凉

腹泻小儿排成行

腹泻不止心慌张

父母揪心愁断肠


您可能会问:

小儿腹泻本是常事,

为什么要如此担忧呢?

 

但你知道吗?小儿腹泻有可能会要命的,全球每年有12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死于小儿腹泻达300万—400万,仅次于呼吸疾病,占第二位。看到这里您还能不害怕吗?处暑节气后,处暑后气温回落、昼夜温差拉大,轮状病毒性肠炎进入高发期,第一师医院门诊患儿较处暑前增长近三成。


“医生,孩子拉了一整天还发烧!”8月26日上午,第一师医院新生儿科门诊内,市民李女士抱着3个月大的宝宝焦急求助。经检查,孩子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这已是新生儿科室当天接诊的第7例此类患儿。

屏幕截图 2025-09-21 155353.png

据悉,李女士的宝宝前一日出现轻微腹泻,她误以为是“换季着凉”,仅仅在家喂了益生菌。直至次日凌晨,孩子体温升至38.5℃、腹泻症状变成了每小时1次,且粪便呈蛋花汤样,才紧急送医。


“所幸送诊及时,孩子未出现明显脱水,经补液和饮食调理,病情已趋稳。”新生儿科副主任、援疆专家王丹丹说,处暑后类似病例显著增加,不少家长因不了解节气交替期疾病特点,误判早期症状,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作为婴幼儿秋冬季常见传染病,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处暑后更易传播——此时气温波动大、空气湿度降低,早晚寒凉还易致婴幼儿肠胃功能紊乱,为病毒滋生创造条件。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扩散,6个月至2岁婴幼儿因肠道功能未完善,成为高发人群。王丹丹解释,患儿感染后通常先发热、呕吐,随后出现频繁腹泻,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家长需高度警惕。


王丹丹副主任特别提醒: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健康,做好早晚保暖,若孩子出现持续腹泻、发热超38℃、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要做好婴幼儿餐具消毒,护理前后严格洗手,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建议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尽早接种,为肠道健康筑牢“防护墙”,平稳度过节气交替期。


一、什么是婴幼儿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即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以6个月~5岁年龄的宝宝最多见,虽然成人也会感染轮状病毒,但病情轻微,一般2至3天即可痊愈。秋季腹泻一般由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免疫功能较差,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宝宝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轮状病毒”很容易经由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而感染小儿导致腹泻。通常感染病毒后潜伏期1至3天发病,轮状病毒感染的初期会有发热、流涕、轻微咳嗽等症状,病初1至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二、如何识别秋季腹泻与肠胃炎的区别?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后症状与肠胃炎相似,如呕吐、腹泻、腹痛、发热,需要注意别把两者混淆。与肠胃炎相比,秋季腹泻有以下四个特征:


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绝大多数患儿还会发热,一般为低热,很少高热。


先呕吐:半数患儿会出现呕吐。早期呕吐先于腹泻,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和奶汁,呕吐持续2~3天。


后腹泻:多数呕吐后24小时开始出现腹泻,大便少则一天5、6次,多则10次左右,大便稀薄,黄色、清水样或绿色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易脱水:由于患儿频繁腹泻与呕吐,进食又少,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


脱水的症状有:囟门凹陷、面颊及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烦躁不安、眼泪少或无泪等等,但家长们比较难准确地判断。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孩子的尿量:明显少于平时,就是脱水。

 

病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5至7天,营养不良、佝偻病和体弱多病者,腹泻的时间可能更长。

屏幕截图 2025-09-21 155356.png

三、如果拿捏不准,尽快去医院确诊

如果遇见这样的患者:其发病年龄、季节、临床表现与秋季腹泻难以区分,可通过化验大便,查快速轮状病毒检测来确诊。


四、合理用药可减轻症状

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补液及饮食治疗是重要的两个方面。但早期合理使用药物,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1.提供足量液体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


2.适当服用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道黏膜使大便干燥。


3.服用益生菌,平衡肠道菌群,可促进并提高人体全身免疫力,协助人体抵抗有害病菌。(通讯员: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