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安全环保 >
安全环保
疆内权威专家助力第一师医院心血管诊疗技术实现多项突破
时间 :   2025-08-08 20:5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黄叶叶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85岁的赵光辉(化名)爷爷在第一师医院的病床上重新感受到心脏有力而规律的跳动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成为了南疆心血管诊疗技术突破的见证者。


近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领域权威专家张疆华教授受邀走进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一病区,与本地医疗团队携手,在手术台上演了一场场“心”的奇迹,多项心血管诊疗技术在南疆实现“零”的突破,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顶尖医疗服务。


智慧接力“升级”心脏的“指挥系统”

在赵爷爷的“单腔升级双腔起搏”手术中,医疗团队面临着巨大挑战。赵爷爷单腔起搏器已使用9年,目前心脏起搏器已不能满足基本治疗需要,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弯曲,常规手术路径受阻。

术前,第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一病区主任罗仁组织团队与张疆华教授开展病例讨论,制定多套应急预案。

屏幕截图 2025-08-08 210043.png

手术台上,当普通导丝在狭窄血管前“卡壳”时,张疆华教授迅速下达更换“超滑泥鳅”导丝的指令。心血管病科一病区杜晶医生以最快速度调配特殊耗材。“注意导丝角度,保持与血管走向平行!”张疆华教授一边精准操作,一边向医疗团队传授“秘籍”,心血管病科一病区任娟副主任紧盯心电监护仪,实时播报关键参数。短短10分钟,导丝成功突破“封锁线”,电极顺利植入,为赵爷爷的心脏换上了更智能的“指挥系统”,这场“血管突围战”圆满胜利。


驱散房颤阴霾 用“无形隔离墙”守护生命节律

对于长期被心房颤动折磨的患者来说,张疆华教授带来的是驱散阴霾的曙光。房颤就像心脏的一场无序“狂欢”,但这场“狂欢”背后,隐藏着致命的脑卒中风险。


面对这一顽疾,张疆华教授运用“CARTO系统三维标测 +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前沿技术,与团队成员默契配合。手术中,张疆华教授和罗仁主任用标测导管精心构建心脏三维模型,任娟副主任精准记录异常电位,杜晶医生根据数据调整消融导管位置。找到病灶后,射频能量化作无形的“隔离墙”,阻断异常电信号,两位患者紊乱的心脏节律逐渐恢复正常,重获生命的稳定节拍。


揪出“隐形杀手”“侦探式”诊疗破解早搏谜团

在室性早搏手术中,张疆华教授展现出“侦探”般的敏锐洞察力。面对24小时室性早搏高达3万多次,且常规检查毫无头绪的患者,张疆华教授与罗仁主任反复研究心电图,大胆提出心大静脉远端存在病灶的假设。


手术室内,任娟副主任利用超声设备充当“侦察兵”,实时监测心脏结构;杜晶医生协助张疆华教授操控标测导管,进行细致探查。经过半小时的“抽丝剥茧”,终于在预想位置捕捉到异常电位。随着消融指令下达,患者的心脏恢复了规律跳动,“隐形杀手”被成功制服。

屏幕截图 2025-08-08 210046.png

手术间隙,一场紧急会诊同样惊心动魄。40岁的急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情况危急,张疆华教授赶到病房,迅速制定“强心、控制心率、利尿、抗凝”的治疗方案,带领医护团队展开抢救。一个半小时的紧张奋战,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手术台上不仅要治病,更要把技术留下来。”张疆华教授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堂生动的教学课,他耐心讲解操作要点,手把手传授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张教授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打开了我们的诊疗新思路。”罗仁主任的感慨,道出了整个团队的心声。


近年来,第一师医院通过“名医引进工程”,持续为南疆心血管诊疗注入新活力。如今,房颤射频消融、复杂起搏器植入等高难度手术在南疆不再是“天方夜谭”。医院将继续深化与权威专家的合作,不断攀登心血管疾病诊疗高峰,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拥抱“心”的健康与希望。(新疆阿克苏一师医院宣传科:黄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