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丛林茂盛的群山,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食堂的灯光已经亮起。杨胜祝围着褪色的蓝布围裙,将清洗干净的土豆逐个削皮,菜刀与砧板相碰的清脆声响中,一颗颗土豆在她布满老茧的双手下变成均匀的细丝。锅炉里升腾的白雾氤氲着她的面庞——这是她坚守校园后勤岗位的第5110个清晨。
一、双肩托起的三重人生
1978年出生的杨胜祝,人生轨迹与大多数农村妇女并无二致,却因命运的重负淬炼出别样光彩。丈夫因一级听力残疾无法工作,长子正在攻读生物科学本科,长女在县城就读高一。2010年8月,为贴补家用,32岁的她走进谷坪小学食堂,从此与三尺灶台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只觉得这份工作离家近,能照顾家人。”回忆起入职初衷,她的话语朴实得如同山间的野菊花。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沉重:她们十个工友日均服务900余名师生,从凌晨四五点钟的食材验收到深夜灶台的彻底消杀,这个体重不足百斤的侗族女子,硬是用十四年时光与姐妹们协同合作将学校的食堂打造成全县“最美放心厨房”之一。
二、舌尖上的母爱密码
在孩子们眼中,食堂是最具魔法的场所——普普通通的萝卜经杨胜祝的手变成香碰碰的炒丝,个头圆滚的土豆总能炖出诱人的香气。但“魔法”背后的真相,是无数个与时间赛跑的清晨。她的储物柜里珍藏着一沓泛黄记录本,每页都密密麻麻记着“潘玉飞蛋白过敏”“覃芳茹不吃香菜”“星期五上午餐后水果是苹果”......
当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维生素缺乏,这位仅有初中文凭的“母亲”自创“维生素”菜肴套餐——胡萝卜粒、西红柿丁、青菜沫与白米同蒸,把食堂变成了营养课堂。学生潘玉茹在作文里写道“杨妈妈的有一双神奇的巧手,和妈妈做得饭菜的味道一样。”
有一次,学生王蓉持续低烧。杨胜祝连续几天给小王递送开水姜茶等,一直到小王完全恢复。小王康复后塞给她一张画:歪扭的彩虹下,系围裙的女人正在给孩子们发苹果。“这是杨妈妈,她笑起来和苹果一样甜。”稚嫩的笔迹让这个历经风雨的母亲瞬间红了眼眶。
三 、灶火里的教育真谛
“有人说我的工作就是做饭扫地,我说这是给未来垫砖。”面对“值不值”的疑问,杨胜祝有独特的见解。她记得考上大学的长子曾来信:“妈妈,你教会我真正的生物课——粒米从土地到餐桌的生命历程。”
十四年间,她参与烹饪过200万份学生餐,磨平了12把菜刀,带出十多位乡村学校炊事员。当年怯生生的帮厨小妹,如今成为全县学校后勤骨干分子。在学校的的“劳动实践基地”里,她手把手教孩子们种下番茄苗。“要挖这么深的坑,根才能扎牢。”阳光下,斑白的发丝与嫩绿的秧苗相映,仿佛看见无数梦想正在破土生长。
暮色中的谷坪小学,杨胜祝正在检查门窗。远处传来放学的喧闹,她习惯性地摸摸围裙口袋——那里装着备用纽扣和水果糖,随时准备缝补哪个调皮孩子扯坏的衣襟。学校负责人这样评价:“杨大姐把食堂变成了德育课堂,她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珍惜粮食,更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四、寝室里的心灵灯塔
暮色漫过窗棂时,杨胜祝的围裙口袋里除了针线包,还多了本巴掌大的谈心笔记。她轻叩308寝室的门,暖黄的光晕里,十二岁的杨舒雅正蜷在床角抹眼泪。“我们小燕子今天飞累啦?”她变魔术似的掏出颗山楂糖,顺势坐在咯吱作响的铁架床边。小杨抽噎着说起父母外出打工后寄宿的孤单,粗糙的掌心已抚上她颤抖的脊背,“你看窗外那棵木棉,它的根扎得比楼还深呢”——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不同的寝室重现。此时此刻,她便弯腰坐到床沿边,然后引导寝室全体学生用稚嫩的嗓子哼唱《大山的小孩》“我是一个大山的小孩,我有两个好朋友,太阳和月亮,我是一个大山的小孩,我会变成一条鱼,游向那大海……”,清脆动听的歌谣回荡在寝室的每个角落,孩子们一切想家的念想顿时烟消云散。当孩子们破涕为笑时,她指着夜空最亮的星说道,”你们看那颗星,再厚的云也遮不住它的光。”
这个“五一”,当劳动者的赞歌响彻神州,在从江县谷坪乡的深山里,有一盏灯始终亮着。十四载春秋将6000多个日夜熬成糖,让深山里的童年永远保有一份热乎气。荣誉墙上的新照片里,她胸前别着孩子们用野花编的“勋章”,身后窗外的木棉树花开正艳——恰如这个普通劳动者燃烧的生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苔花般的倔强,默默滋养着春天的土壤。(贵州省从江县教育局:卢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