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也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中央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推动基层减负从“治标”向“治本”转变。致力于为基层干部卸下形式主义的沉重枷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重构,深度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切实让减负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
厘清权责边界,构筑规范治理“基准线”。在基层工作中,权责不清导致基层常常承接上级下派的不合理任务,苦不堪言。一些部门将责任层层下移,却未赋予基层相应权力和资源,使基层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建立乡镇(街道)职责事项清单是关键之举。通过精心编制“正面清单”,明确基层单位的法定职责范围,让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清晰的界定;同时,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划定履职红线,防止权力滥用和责任推诿。为了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理解和执行清单内容,还可配套“流程图解+案例指引”,以图文并茂、生动具体的方式,让基层干部清楚知晓“该干什么、怎么干好”。同时建立“动态调整+双向评估”机制,每季度收集基层反馈,每年组织职能部门与乡镇“面对面”会商,既防止上级部门随意转嫁责任,也避免清单成为固化教条。
强化源头管控,扎紧减负松绑“制度笼”。形式主义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顽疾”。过多的会议、文件和检查考核,让基层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在应付形式上,无暇顾及实际工作。控制发文数量和篇幅,精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会议形式,避免层层重复开会。优化检查考核机制,减少不必要的台账资料要求,注重工作实绩考核,用实地调研、群众评价等方式替代过度留痕。只有从源头上遏制形式主义,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让基层工作者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中。
推动资源下沉,打造强基固本“新生态”。基层工作任务重、资源少,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因此,推动资源下沉是关键。一方面,合理调配人力,根据基层实际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科学分配人员编制,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强技术资源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基层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减少基层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技术赋能,让基层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党建工作办公室: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