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何方、担任何种角色,无论阅历深浅、地位尊卑,都务必牢牢秉持道德规范,此乃对个人品性的严峻试炼,更是对个体于社会坚守正道与否的真切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道德培育教化已收获斐然成效,尚需稳固并拓展道德建设成果,使其深度融入日常行止,常抓不懈且贯穿始终。社会成员应将道德规范深植心间,使之转化为内在的行为指引,进一步增强道德自觉、提升自我克制力、培育道德抵御力,形成“自发的道德”,让崇高的道德准则演变为日常惯例与自然遵循。
“自发的道德”是社会文明的珍贵瑰宝与独特标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赓续、屡创辉煌,核心缘由在于始终将强化道德建设视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支撑,始终凭借道德这一“标尺”衡量各类群体与所有成员,持续提升民族自身的向心力、亲和力与创造力。古圣先贤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般自我省察与道德自律,为后世所敬仰。在抗洪救灾之际,无数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踊跃投身救援一线,全力守护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广泛赞誉。周恩来总理曾讲:“我们中国人历来是注重道德的,我们要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自发的道德”是对社会成员的根本要求,亦是个人品德高尚与精神纯粹的显著表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个人修身立业的准则与依归。”中华传统美德中“修身正己”承载着数千年来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每一位公民生于斯长于斯,皆应遵循道德规范,无论置身何种环境、从事何种事务,无论年龄长幼、身份贵贱,都必须严以律己遵循道德准则,这是对个人品性的关键磨砺,更是对个人于社会坚守正道忠诚度的切实考量。社会成员要明是非、守公德,培育“自发的道德”,方能在人生之旅稳健前行,进而达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社会和谐稳定奉献心力。
然而需明了,达成道德自觉,既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亦不可一得永得,而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养成“自发的道德”,核心在于实现自我约束。要强化道德信念,对道德规范心怀尊崇与敬畏,于意识深层时刻紧守道德底线,以道德为纲、以公序良俗为限,明辨可为与不可为之界限、知晓可用与不可用之权利范畴,依规范行事、按准则践行,不做“规外者”。要关切细微之处,自一丝一毫起始,不因微小而忽视,不因细琐而不为,再细微的道德规范亦需践行,再渺小的公序良俗亦要遵循,在日常事务中,妥善处理情与理、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进与退的关系,将道德规范铭记于心,内化为“默化而自通”的行为指南。(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刘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