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9月30日,我国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如约而至。当我们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在历史长河中回望英烈,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赤诚,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融入青年一代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从九三阅兵中威武的钢铁洪流到女兵方阵中闪耀的青春面庞,从新型装备展现的强国底气到青年方阵里坚毅的目光,无不昭示着英烈未竟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而这份精神血脉,正通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肩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续传递。
观历史,在红色基因中筑牢青春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80多年前,夏明翰在刑场上写下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从“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黄大年……一代代英烈用行动证明:信仰是青春最耀眼的光芒,忠诚是生命最厚重的底色。
对当代年轻人而言,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为了在铭记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当我们走进革命纪念馆,触摸泛黄的家书;当我们聆听老战士讲述烽火岁月,感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当我们学习“四史”,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绝非偶然。年轻人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校准人生航向,在学习英烈事迹中补足“精神之钙”,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四个自信”,让信仰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一生的精神脊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唯有筑牢信仰之基,方能在风吹浪打中站稳脚跟,在时代大潮中行稳致远。
看当下,在实干担当中锤炼青春本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时代的考题正等待年轻人作答。今天的“考场”,早已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变成科技创新的实验室、乡村振兴的田野、社会服务的一线、文化传播的讲台。在“嫦娥”探月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70%;在疫情防控一线,“95后”“00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山东三涧溪村的振兴实践中,返乡青年王元虎带领120余名青年成立绿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四位一体”养殖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些身影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喊出多么响亮的口号,而在于迈出多么坚实的脚步。
面对“两个大局”交织的复杂环境,年轻人更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锤炼本领。要拒绝“躺平”心态,主动到基层“墩墩苗”,在实践中“磨磨刀”——搞科研,就沉下心来攻克“卡脖子”技术;做基层工作,就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搞创作,就扎根中华文化沃土,讲好中国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唯有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在担当中积累经验,才能让青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绽放光彩,让本领在应对风险挑战中不断提升。
望未来,在复兴征程中绽放青春芳华。“青年者,国家之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一棒接着一棒跑”。今天的年轻人,有幸见到了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九三阅兵,我们既是这场新征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我们或许只是“尘雾之微”,但汇聚起来就能“移山倒海”;我们或许只是“荧烛末光”,但点亮起来就能“增辉日月”。无论是投身芯片研发的工程师,还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无论是深耕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人,还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青年使者——每个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在为复兴之路铺砖加瓦。
年轻人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国之大者”;也要脚踏实地,做好“分内小事”。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根岗位,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突破瓶颈,以“滴水穿石”的恒劲久久为功。正如李大钊所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当我们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把青春梦想汇入时代发展的浪潮,就能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烈士纪念日不仅是缅怀,更是唤醒;不仅是致敬,更是传承。新时代年轻人当以英烈为标杆,把“爱国”二字刻在心中,把“奋斗”二字写在脚下,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闪光,用实际行动告诉先烈:这盛世,终如您所愿;这未来,将由我担当!(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委组织部:孙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