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凝心铸魂、选贤任能、强基固本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孕育组织工作新使命,组工干部需以“泥水”浸润为民初心,以“墨水”滋养信仰根基,以“汗水”擦亮奋斗底色,真正做到“身入”更“心入”“真学”更“活用”“敢干”更“善成”,以泥水、墨水、汗水“三水交融”的生动图景,践行“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百年部风。
让“泥水”浸润为民初心,要做到“身入”更“心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老组工常说:“办公室的空调吹不出真实的民情,田埂上的露水才能照见民心”。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曾建在峡江工作时,为了解干部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6年走遍了1000多个自然村写下60本民情日记,正是这种“脚下沾泥”的执着,让他成为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知心人”。新时代组工干部要主动褪去“机关味”,多沾“泥土香”,走出机关大院,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楼栋,带着问题去调研,揣着真心去走访。在村(社区)换届工作中,不仅要核台账数据,更要蹲在村民家门口听“家长里短”,摸清群众对候选人的真实看法,把准基层脉搏;在考察干部时,不能只看“材料政绩”,要多到项目一线、服务窗口,听服务对象的评价、问身边同事的感受,让选出来的干部真正得到群众认可。要学会说“土话”、办“实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笔记本上、放在心坎里,用“事事有回音”的行动力,让群众感受到“干部就在身边”。要学会“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在调解邻里纠纷时多站在双方立场算“情理账”,在落实政策时多考虑不同群体的接受度,让每一项工作都带着温度落地。用“沾泥带土”的行动,让为民初心在实践中越擦越亮。
用“墨水”滋养信仰根基,要做到“真学”更“活用”。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也是理论实践的“练兵场”。新时代组工干部要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既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也要精通组织工作业务。坚持日积月累研读原著原文,把党政理论著作中的金句摘抄下来,结合组织工作实际写心得体会,搞清楚“为谁培养干部、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如何建强基层党组织”等根本问题。针对公务员招录培养、发展党员程序、干部考核标准等业务知识,要逐条吃透政策文件,多向老同志请教案例,在模拟操作中熟练掌握流程,避免“纸上谈兵”“胡说一气”。同时,要拓宽学习视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了解数字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更具针对性,让“墨水”转化为明辨方向、破解难题的能力,确保信仰根基扎得深、立得稳。
用“汗水”擦亮奋斗底色,要做到“敢干”更“善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苦干。组织工作事务繁杂、标准严格,常常一项工作从筹备、开展、反馈、总结要历经数次修改、反复复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基层干部常说一句话“汗水滴进泥土里,才能开出群众满意的花”,这种浸透汗水的付出,不仅是责任践行,更是政治品格。新时代年轻组工干部要把汗水浇灌成长作为提升方向,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面对干部档案专项审核这样的“细活”,要耐住性子逐页核对信息,对存疑的材料反复核查佐证,确保每一份档案都真实准确;在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时,不能满足于“建起来”,要跟踪指导“用起来”,通过一次次上门指导、一轮轮培训帮带,让党组织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敢于啃硬骨头,在破解“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时,主动对接企业和人才,梳理住房、子女教育等需求清单,协调相关部门逐项解决。从档案审核的“细”,到组织建设的“实”,再到人才服务的“暖”,汗水浇灌的每一步,都是组工干部奋斗底色的生动注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太行山区“背包里的民情日记”沾着的泥水,到浦东新区“云端党建”方案里浸润的墨水,再到无数组工干部在项目一线流下的汗水,“三水”交融的底色,始终是组工干部不变的政治品格。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组工干部更应以“三水”为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忠诚、干净、担当的青春篇章。(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顾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