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就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能否为群众做实事,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那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做实事,要先学会"蹲下身子"听。群众的声音最真实,却也常常藏在"不好意思"里。有的干部习惯在会议室听汇报,却忽略了田埂上的心里话。真正想为群众办事,就得常去村口的大树下坐坐,到灶台边拉拉家常,把"您觉得"换成"我来办"。比如村里的灌溉渠堵了,老乡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急得慌。这时候,与其等着报表反映问题,不如主动走到地头,问问他们最需要什么。
做实事,得有"啃硬骨头"的劲。群众的诉求,往往不是拍脑袋就能解决的。有的村路泥泞多年,修起来要协调土地、争取资金;有的矛盾积怨已久,化解需要磨破嘴皮、换位思考。这时候,最怕的是"绕道走"——遇到困难就推脱,看到矛盾就回避。基层干部的担当,就体现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资金不够,就多跑几趟部门争取支持;土地协调难,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矛盾化解不了,就请老党员、乡贤一起出主意。
哪怕事情再难,只要是群众期盼的,就一步一步往前推。做实事,更要算好"民心账"。有些事看起来不大,却牵着群众的冷暖。冬天的供暖热不热,夏天的排水畅不畅,老人看病方便不方便,孩子上学近不近……这些"小事",在群众心里都是"大事"。基层干部的工作,不必追求"高大上",而要多些"烟火气":帮独居老人交水电费,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协调企业为村里提供就业岗位……把这些琐碎的事做好了,群众的获得感就实了,心与心的距离也就近了。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干部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办了多少实事。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盼,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垒起民心的"基石"。(剑河县观么镇人民政府:韦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