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年轻干部培养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育苗工程”,既要避免“拔苗助长”的浮躁,更需杜绝“粗放浇灌”的随意。从培养机制来看,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需在政治铸魂、实践赋能、为民服务中过好“三关”,方能长成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铸魂关:把稳信仰之舵
信仰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定盘星”。若将成长比作穿衣系扣,信仰之扣一旦系错,便会满盘皆输。现实中,个别年轻干部“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根源正在于政治信仰的“总开关”拧得不紧。年轻干部培养机制需强化理论深学与政治淬炼的结合,让干部在原原本本研读创新理论中筑牢思想根基,在重大任务考验中锤炼“政治三力”,以“党让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行动自觉,破除“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心态,真正成为“革命的螺丝钉”。
年轻干部成长路上,既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也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逆境。唯有以信仰为帆,才能在风浪中保持定力,在大局中找准定位,避免陷入“只顾个人小算盘,无视组织大需要”的认知误区。
二、赋能关:锻造实干之能
“绳短难汲深井,浅水难负大舟。”年轻干部的能力提升,离不开递进式的实践磨砺。应遵循成长规律,设计“扎根—拔节—孕穗”的三阶路径:初期让干部沉入基层一线岗位,在参与民生服务、基础调研等具体实务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褪去“书生气”;中期压担项目攻坚,在征地拆迁、信访调解等“热锅上的蚂蚁”式考验中壮筋骨;后期搭建常态化复盘研讨平台,组织干部系统梳理实践经验、提炼工作规律,推动从“干成事”到“悟规律”的认知跃升。
针对“空谈易、实干难”的成长痛点,要倡导“三实”准则:务实功,以“归零意识”戒骄戒躁,杜绝“两年没提拔就焦虑”的功利心态;求实效,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产业发展的硬成果检验担当;善实干,将“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作为方法论,确保“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三、为民关:深植泥土之情
“干部两脚泥,群众心欢喜。”年轻干部的成长成色,最终要由群众口碑来检验。年轻干部培养需把群众路线作为“必修课”,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农家院,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倾听民声,在解决“路灯不亮、灌溉不便”等具体问题中积累信任。实践表明,当干部学会用“乡音土话”宣讲政策,以“将心比心”的态度调解矛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便会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衡量干部是否成熟,关键看能否做好群众工作。年轻干部唯有把“群众切身需要”作为决策起点,将“群众实际感受”作为业绩标尺,才能避免“空调房里想对策”的决策偏差,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互动中,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底色。(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组织部:解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