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本应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攻坚克难的主力军。然而,当下部分基层干部却陷入“躺平”状态,这不仅影响基层工作的高效推进,更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那么,如何做好思想工作,如何治愈基层干部的“躺平”思想病呢?
一要以理想信念为“强心针”,唤醒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时代楷模”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心中有着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坚定理想信念,所以才能在基层的土地上绽放光芒。反观那些“躺平”的基层干部,正是因为理想信念的缺失,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基层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先进典型事迹,让他们在榜样的力量中汲取养分,坚定理想信念,重拾责任担当,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二要以人文关怀为“暖心针”,缓解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虽然当前从上到下到在为基层干部减负,让基层干部有了透气的空间,但工作任务仍然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往往要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工作任务。从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一些干部难免会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情绪。做基层干部思想工作,要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组织上可以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避免过度劳累,让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以激励机制为“提神针”,激发基层干部的进取精神。“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地方,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如晋升职务、发放奖金等,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相反,缺乏激励机制的地方,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容易滋生“躺平”思想。做干部思想工作,要配合激励机制的完善,向基层干部宣传激励政策,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就会得到认可和回报。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任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让有为者有位,为基层干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工作氛围。
四要以教育培训为“醒脑针”,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基层干部之所以“躺平”,是因为缺乏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方法,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感到力不从心。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如业务知识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可以帮助基层干部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例如,某县组织了农村电商培训班,让基层干部学习电商运营知识,帮助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参加培训的干部们在掌握了新的技能后,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做干部思想工作,要引导基层干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新时代基层工作的要求。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做好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够治愈“躺平”病,让他们在基层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大展身手,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江县生态移民局:马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