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学习教育,中央明确提出“开门教育”要求,要让群众可感可及。人民群众是“阅卷人”,学习教育效果好不好,作风建设成效优不优,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学习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定要坚持开门教育,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才能交出令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凡事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扎扎实实走好群众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支持。1940年,陕甘宁边区条件艰苦、军民生活困难,毛泽东主动找来当地群众代表进行谈心,采纳和集中群众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全力拥护,大大改变了当时的困难局面。习仲勋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经常告诫干部,“要时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不当“官”和“老爷”,“走出‘衙门’,深入乡村”,这种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使习仲勋同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聚焦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薄弱环节,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执着狠抓作风建设,推动了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回顾党的历史,抓好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正是党突破重围、走向胜利的成功密码。
当前,有的干部对“开门教育”理解认识还不到位,执行落实还有差距,有的干部不愿把群众“请进来”,害怕群众给自己“挑毛病”“提意见”,羞于直面问题、“红脸”“出汗”;有的干部对群众意见“不上心”,专挑一些层次浅、分量轻的问题,草草“整改”应付了事,甚至搞“纸面整改”“虚假整改”那一套。有的干部不想“走出去”,“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发文、填填表,看不到基层的实际状况,听不见群众的真实反馈,把学习教育搞成了“自导自演”“自说自话”……这些心态和问题说到底,还是思想深处群众观念树得不牢,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缺乏深刻认识,没有把人民群众真正摆在“阅卷人”的位置上,对此需要清醒认识、坚决纠正。
办好“开门教育”,就要秉持赤诚之心和谦虚姿态,把人民群众“请进来”,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求教。要请群众的声音进来,广开言路、畅通渠道,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通过“信访接待日”、12345政务热线、调查问卷等多样化方式,让群众的声音能够从四面八方传递进来,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全面掌握起来。要“甘当小学生”,对于群众反馈的尖锐声音,要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请群众的目光进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关心关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通过开通监督热线、设置举报信箱、接受媒体监督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真正把监督权交到群众的手中,使不正之风无所遁形。要请群众的智慧进来,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鼓励群众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把群众中务实管用的“土办法”、改革创新的“金点子”收集起来,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推进各项工作能够接地气、得民心、顺民意。
办好“开门教育”,还需要干部主动走出机关大门,来到广袤一线和田间地头,变被动“应考”为主动“答卷”。要“走出去”当好“宣传员”,主动送学上门,学说“百姓语”、活用“大白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说清说透,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群众心里扎根。要“走出去”当好“调查员”,发扬“四下基层”精神,把办公场所搬到田间地头,多坐一坐群众的“小板凳”,喝一喝群众的“大碗茶”,听一听群众对当地干部作风的真实评价,找一找作风建设还有哪些痛点堵点问题,把作风建设的真实情况摸清吃透,从而找准病灶、对症下药。要“走出去”当好“办事员”,推动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最终要把落脚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要主动“走出去”“扑下身”为群众排忧解难,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把群众意见转化为整改行动,下真功夫、拿硬措施,把一个个作风问题纠治到位,把一件件民生事项办到群众心坎里,推动作风之变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一桩桩实事,以真抓实干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点赞。(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王润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