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中,干部们常常面临纷繁复杂的"杂事"--从群众的生活琐事到日常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杂事",不仅考验干部的工作态度,更折射出干部的为民情怀和治理智慧。
在传统观念中,"杂事"往往被视为无关宏旨的琐碎事务,与"正事"--那些能够带来明显政绩、容易量化考核的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所谓"杂事",实则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某省党委职能部门组织干部深入外卖配送一线,以普通骑手身份体验送餐工作,正是通过亲身体验这些看似"杂事"的工作,干部们才真正理解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酸甜苦辣,为后续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奠定了实践基础。这种"角色互换"活动启示我们:只有放下身段、俯下身子,才能真正感知群众冷暖,把准治理脉搏。
从更深层次看,"杂事"与"正事"的界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群众眼中,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小区停车、垃圾清运等"杂事",恰恰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干部若是以"事小而不为",实际上是对群众诉求的漠视。黄文秀心系群众、担当实干,知重负重,让白坭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她的伟大恰恰源于对一件件"小事"的认真对待。因此,干部必须重新认识"杂事"的价值--它们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是锤炼作风的"磨刀石",更是连接干群的"连心桥"。
将"杂事"转化为"正事",需要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上进行全面革新。主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内涵。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绝不是只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要更多地践行在行动中。让我们期待更多干部能够以"杂事"为镜,照见初心使命;以"小事"为桥,连接党心民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干部的精彩篇章。(贵州省榕江县水尾水族乡人民政府:潘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