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路之困:泥泞羁绊中的民生之痛
在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大山深处,旧路山小组的32户村民世代与黄土路相依为命。这条蜿蜒的“天路”,90年代以前为全村人的放牧路,2010年2月,由15户村民每户集资1200元加宽为机耕路,但此路晴天尘土蔽日,雨天泥浆裹足,摩托车颠簸如“跳舞”,农用车常陷泥潭动弹不得。村民字茂昌望着丰收的大小春和满山翠绿的茶叶叹息:“为等晴天运货,耽误了农副产品交易的黄金期,价格就得跌一截。”道路的闭塞,如同横亘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压得人心发沉。
二、破局之思:从“等靠要”到“主动干”的觉醒
面对困境,小组理事会没有“被动等政策”,而是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在火塘边、屋檐下与村民反复商议座谈。“修路不能光靠‘伸着手等’,得先自己蹚出路来!”理事长仲育娴的一番话,点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经过多次协商,旧路山小组理事会提出“集资投劳”方案,依托国家乡村振兴“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水泥扶持,在集镇做点小生意的理事长仲育娴一家,怀揣“反哺桑梓”的情怀,出资24.79万元,其余每户出资3000元,就连驻村工作队、镇一揽子挂钩工作队员也深受感动,你一千我两千地慷慨解囊,一个总投资33.4万元的修路计划正式实施,理事会统筹资金采购砂石,负责施工协调。方案公布当晚,在外务工的青年连夜汇款,退休在临沧安家的七旬老党员字文昌第一个带头汇来6000元说:“我不在家,但家乡是我的根,这点钱权当添把火!”同样在临沧工作的弟弟字吉昌、字洪昌分别捐款3000元和4000元。
三、攻坚之路:汗水凝铸的民心之路
2025年4月10日,硬板路建设战鼓擂响。晨光未亮,施工人员已扛着锄头、铁锹奔赴工地,挖掘机拓宽路基的轰鸣声、搅拌砂浆的吆喝声、运送材料的脚步声,交织成山间奋进的交响曲。烈日炙烤下,汗水浸透衣襟;暴雨突袭时,塑料布盖住水泥的身影,成为最动人的守护。施工队长王勋感慨:“这条路上,每一粒砂石、每一袋水泥,都凝结着慈善人家的心血和乡亲们的心劲儿!”
四、蜕变之喜:路通民心畅 产业焕新生
2025年4月30日,新路正式灌通,鞭炮声震响山谷,车轮碾过水泥路的脆响,奏出乡村振兴的新乐章。村民字华昌骑着摩托车,载着鲜叶直奔收购点:“以前这条路要半小时,如今十分钟就到,损耗少了,钱包鼓了!”更喜人的是,泡核桃加工厂、茶叶初制所落户村里,仓储加工厂房拔地而起,收购农副产品的小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小组人均收入可同比增长20%以上,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旧路山小组从“闭塞山村”蝶变为“美丽乡村”,乡亲们的笑脸比山茶花还灿烂。
五、启示之悟:众人拾柴火焰高 自力更生路更宽
旧路山小组的实践,是乡村振兴中“群众主体”理念的生动注释。从“要我修路”到“我要修路”的转变,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跨越,彰显了集体智慧的磅礴力量。正如政府挂钩村领导字正廷同志所言:“这条路不仅连通了山外,更连通了民心。只要拧成一股绳,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如今,水泥硬板路上车流不息,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向山外,茶香随山风飘向远方,旧路山小组用自力更生的汗水,书写着物阜民丰的美丽乡村崭新篇章。(鲁史镇人民政府:龚志军、杨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