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基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熔炉”、“练兵场”,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担负起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推动基层治理的重任,持续提升党性修养,积极投身实干历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实际行动“治”好基层“水土不服”。
以理论学习为“固本良方”,牢筑思想根基之堤。“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基层年轻干部“水土不服”,首先是“思想贫血”导致的“精神缺钙”。破解思想症结,年轻干部当在“沉浸式”党性教育中淬火成钢,依托红色地标、攻坚一线构建的“党性熔炉”淬炼红色信念,通过重走“党群连心路”、“三同”教育等体验活动,不断将红色基因浸入精神脉络。要关注年轻干部成长,构建“双导师”立体培育模式,让基层“老把式”扶持好青年“小树苗”,既安排业务骨干传授实践技法,又配备思想导师开展“田间党课”,将党性修养具象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行动自觉。
以实干历练为“成长良方”,深耕基层实践之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是最好的“练兵场”,也是最实的“考场”。黄文秀翻山越岭,在百色田间播撒希望;林丹走街串巷,于鼓楼社区织就幸福;吴登云扎根边疆,在帕米尔高原守护健康······这些“基层先锋”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在矛盾纠纷中摔打锤炼,才能练就“见招拆招”的真本领。要为年轻干部搭建好实践平台,建立起“一线练兵”机制,让年轻干部参与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热锅上的蚂蚁”任务,在攻坚克难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年轻干部也要主动在“田间地头”与“家长里短”中找准“发力点”,通过“解剖麻雀”式调研摸清民情、精准破题,真正成长为“能扛事、善成事”的基层骨干。
以为民服务为“滋养良方”,巧牵联系群众之线。“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群众工作做得好,就如同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能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拥护,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相反,若忽视群众工作,就会像船失去了桨,难以在基层工作的浪潮中前行。年轻干部要善说“家常话”,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坚持以群众为师,积极向群众学习,走进田间地头广泛调研,坐在农家炕头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精准把握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当好政策“扬声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晦涩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生动直白的解读,帮助群众吃透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山东烟台市福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宋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