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工作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矛盾的动态实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从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感性与理性、局部与系统、肯定与否定、对立与统一、归纳与演绎、守正与创新等维度进行辩证分析,揭示“在矛盾中破题、在辩证中施策”的实践智慧。
现象与本质的思考 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但“合理”并非都“正确”。巡察工作就要对事物多样、易变的表象,通过“剥洋葱式”的追问,辨析现象背后的因果链条,从“痕迹主义”泛滥的现象,透视相对抽象且具有决定性的矛盾本质,揭示系统性“病灶”,再以本质认识指导实践。现象与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阶梯”,现象是入口,本质是核心,唯有掌握“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才能拨云见日。
量变与质变的思考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飞跃。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集中体现在量变和质变,二者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巡察中的“微腐败”“小失误”,若未及时纠治,可能会导致“公信力”下降、党群关系出现“裂痕”,乃至系统性风险。秉持“防微杜渐”思维,建立“问题分级处置”机制,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对倾向性问题集中“靶向治疗”,防止“小错积成大患”、“大患诱发暴雷”。
感性与理性的思考 感性是认识的起点,理性是认识的深化,是认识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阶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巡察座谈中,我们从座谈对象的眉宇间、叹息声中感受他们的隐忍和无奈,这些情绪的展现是对“暗流”的感性流露。客观地对待所呈现的问题线索,给予座谈者正确引导,让“暗流”逐渐涌现。理性地分析、筛选、甄别线索,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在理性与实践的统一中不断接近真理。
局部与系统的思考 资源有限性决定必须抓主要矛盾,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权力集中的风险点、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领域,避免“撒网式”监督的效能损耗。然而,巡察工作需落实“无禁区、无盲区、无例外”要求,体现监督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此,巡察应兼顾“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建立“重点台账+全面清单”,既“扭住牛鼻子”又“十个手指弹钢琴”,实现“点上突破”与“面上覆盖”的平衡。
肯定与否定的思考 查看资料、实地走访、个别访谈是巡察工作的有效手段,构成了巡察工作的“初始肯定”。但面对隐蔽腐败、数字化监管盲区等新问题,传统手段的局限性凸显,需要引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等新方法,实现对传统方式的“辩证否定”。建立“方法迭代”机制,开发“智慧巡察”平台,在继承中创新,既保留“面对面”的温度,又的提升“数据跑”的精度,推动巡察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再肯定”。
对立与统一的思考 巡察组代表上级监督权威,被巡察单位是监督客体,二者易形成“查”与“被查”的对立紧张关系。但巡察的目的是服务于事业发展与治理优化。巡察组的“监督压力”与被巡察单位的“整改动力”构成矛盾统一体,通过“排雷除患”的良性互动转化为“同题共答”的合力。破除“零和思维”,建立“监督—整改—提升”的闭环,将“对立”转化为“互促”,引导被巡察单位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自查”。
归纳与演绎的思考 归纳与演绎是理性思维的“两翼”——归纳为演绎提供素材,演绎为归纳指明方向。巡察始于具体案例的归纳,终于普遍原则的演绎。这符合马克思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通过“解剖麻雀”式的典型分析,提炼方法论模型,再将模型运用于更广泛的场景。我们运用“归纳——演绎”法,建立巡察问题数据库,通过跨周期、跨领域比对,提炼共性问题,推动“碎片化整治”向“系统化治理”跃升。
守正与创新的思考 守正与创新如同“根”与“枝叶”的关系——守正即扎根土壤,确保方向正确;创新即枝叶生长,开创新局。新时代,巡察工作既要坚持核心价值,坚守制度红线和政治规矩,守住巡察的基本规律、核心原则和正确方向,又要开放技术赋能,因时因势引入大数据分析和AI风险预警,破除陈式,推动事物螺旋上升。其本质就是,在追求监督本质——“道”不变,与技术手段——“术”日新中,实现矛盾统一。
巡察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亦此亦彼”的共促,整改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上的“再扬帆”。巡察工作的辩证之道,是对“矛盾规律”的主动驾驭,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差异中寻共存,在动态中促发展。巡察的“映照”在于促进主体的“转身”——从被动接受审视转向主动推陈出新,使组织系统在“问题——解决——优化”的螺旋中持续焕发自我革命的生命力。(中共宿迁市宿豫区委党校副校长: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