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锡山区的厚桥实验小学,有一间特别的美术教室,那里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而深沉。推开教室的门,迎面而来的不是粉笔灰的味道,而是墨香与木香交织的艺术气息。满墙的黑白版画,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记录着小桥流水、桑田农事、民俗节庆……这些作品的作者,是一群充满想象力的孩子;而这部史诗的总导演,便是美术教师浦晓岚。
“这些都是孩子们画的吗?”面对来访者的疑惑,浦晓岚总是不假思索地、带着一丝骄傲地回答:“当然是啦!”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语,背后是她对孩子们创造力的无限信任与坚定信念。在浦晓岚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讲故事。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藏着孩子们独特的记忆和情感:《摇橹船》是孩子随爷爷游太湖后的记忆;《蚕宝宝》描绘了家中养蚕的辛苦与喜悦;《舞龙灯》则充满了节日的喧闹与活力。她坚信,这些懂得用艺术表达生活的孩子,未来能享受到的美和幸福一定比普通人更多。
浦晓岚的版画教学,并非孤立的技法传授,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寻根。她深知,艺术教育一旦脱离了生活的土壤,便会失去生命力。因此,她和同事们将无锡,尤其是锡东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巧妙地转化为教学主题。“我们的版画,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浦晓岚常这样说。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老街的青石板路,去描绘古镇的马头墙,去体验田间地头的劳作,去聆听长辈口中的民俗故事。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创作,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吹塑纸版画、木刻版画等技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完成了一次与家乡文化的深度对话,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而浦晓岚的陪伴早已超越了课堂。暑假里,当校园归于寂静,她仍时常出现在教学楼中,细心检查陈列室里的每一幅版画作品,生怕它们受到潮湿或虫蛀的侵害。她会花上半天时间,将孩子们的新作重新整理、分类、摆放,让每一份心血都得到最好的呵护。这种“没事找事”的忙碌,在她看来却是一种享受。对浦晓岚而言,学校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她和孩子们共同创造的艺术家园;那些版画作品也不仅是教学成果,更是她用心守护的文化火种。她的敬业与乐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点滴的平凡坚守。
浦晓岚,人如其名。她如晓岚般轻盈灵动,又似山岚般沉静包容,呵护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如晨曦中的岚气,默默滋养着一片文化沃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坚守着最朴素的教育信念:用艺术唤醒孩子们对生活的感知,用文化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她以刀笔为犁,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耕耘出一片片美的风景,播撒下一颗颗热爱乡土、传承文化的种子。
“有他们在,这个世界肯定不会缺乏美!”这既是对孩子们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是对浦晓岚这样一群乡野文化“摆渡人”的最高礼赞。他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点亮乡野文化的星辰。在他们的守护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江南的文脉将在新一代的手中延续,那些镌刻在版画上的记忆与情感,必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通讯员:崔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