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虽因病住院未能亲赴贵州省普安县高棉乡一线,本人通过全程与小红花团队成员紧密联络及动态跟进,得以深入体察该乡实情,感触良深。
该团队此行聚焦高棉乡义务教育现状,揭示出一幅令人忧思的图景: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过早辍学务工或中断学业。留守儿童现象尤为普遍,父母常年在外谋生,家庭陪伴与支持缺位,这些稚嫩肩膀需同时扛起生活的重担与学业的压力。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更令其求学之路崎岖难行。团队成员了解到,某位受访学生亲属因未能掌握志愿填报等关键信息,不仅错失更优教育机会,复读一年亦造成宝贵教育机会成本的增加。这清晰表明,信息壁垒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为山乡学子渴望借教育改变命运的征程设下了无形藩篱。
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团队成员深度访谈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小张同学(初中生)坦言:“(父母)在外打工很辛苦,我知道。但有时遇到难题没人商量,会觉得很孤单。” 小李同学(小学生)则表达了朴素的愿望:“希望爸妈过年能多待几天,也想去他们打工的地方看看。” 这些心声折射出孩子们在坚强外表下的情感需求与对亲情的渴望。深度访谈印证了该群体面临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局限,更有精神陪伴与成长指导的缺失,其心理韧性与抗逆力亟需社会关注与专业支持。
然而困境之中,淳朴民风如穿透阴霾的阳光。李书记等基层干部与王老师(含来自浙江的支教教师)等教职人员积极配合访谈,张村民、赵村民等受访者展现出令人动容的热忱与对故土的深情。他们对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深切期许,正是点燃希望的星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结合浙江乡村教育经验,在有限条件下积极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其探索精神令人感佩。
调研亦促使我们更深切地审视留守儿童群体的复杂境遇。团队成员中曾有相似经历者感同身受:走出大山,于这些孩子而言,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心灵的突围与成长范式的转换。这亟需双轨并进:一方面,持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使优质教育阳光普照山乡;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体系,提升其教育认知与参与能力,形成坚实后盾。在此过程中,东西部协作机制(如浙黔协作)可发挥桥梁作用,促进理念互通、资源共享。
此次小红花团队的调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贵州:瑰丽山水与独特民族风情是其华裳,教育发展之困则是待解的深题。我们期盼此次调研能汇入关注高棉乡教育的声浪,唤起包括对口协作省份(如浙江)、企业、社会组织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共同铺设更为平坦宽阔的求知之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因地制宜施策,让山乡的孩子不再因现实的荆棘而折翼,得以勇敢追寻知识之光,走向广阔天地,最终以真才实学回馈养育他们的乡土——此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要义,亦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理念深度契合。唯有深耕乡村教育沃土,立德树人之花方能于群山深处恒久绽放,续写新时代的山海情。(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牛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