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清晨,湖州师范学院”数字乡野赋能师”实践团走进安吉余村。在这片蝉联“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创新热土上,通过余村展厅深度探访,解码乡村吸引青年回归、激活乡土活力的实践密码。实践团队聚焦余村首创的“景社共生”发展模式,剖析其如何构建青年可奔赴、企业可扎根的乡村新生态。
在余村展厅的蓝色展板前,二十余家“前店后场”的复合空间模型引人注目。“乡音小酒馆白天是设计工作室,夜晚变身社交空间。”主讲人阐释着政府盘活闲置资产、合伙人创新运营的模式。“这不是简单把办公椅搬到户外,而是重构工作场景的底层逻辑!”实践队员在体验后感慨。
铺展“青来集”,织就归乡梦,“返留干”生态,引凤栖梧桐。团队来到了青来集,青来集三年来通过"青年建经入乡"创新机制,形成多层级人才吸纳体系。合伙人遵循“养落虎山”收益分配原则,利用村集体资源开展经营,同时享有"1+1跟踪服务"保障项目落地。
“青睐计划”展区陈列着令人震撼的成果:清华大学美院20名师生参与空间改造,湖州学院237名学生结合绿色理念创作的3000件毕设作品铺满整墙,”旧毛衣重生”环保行动展示着青年创意与社会责任的交融。
当自然工位打破职场桎梏,以空间创新践行着资源优化配置的智慧;当共富窗口消融新老隔阂,用互利机制诠释了“讲信修睦”促和谐的真谛;当高校智慧注入田野实践,将经管学识转化为济民富乡的方案——余村正用体系化的创新证明,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终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振兴传奇!(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吴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