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绿叶醃足舌尖味 茶食烹宽大市场
时间 :   2019-03-18 18:5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记贵州苔茶美食一级厨师廖益彪
 
清风网讯(黄平县委党史研究室  廖尚刚  树弦)“师”字,在汉字里意义广博,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师”的。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过去,要通天文地理,同时有着渊博学问的人,才能为“师”,如善于绘画的称画师,搞音乐创作的叫乐师,传授文化的为教师,然而其他艺人则为天,食以味为母,大多数当政者“千里求官都为嘴”也不另外。本文以一名成天在锅台上演奏锅碗盆瓢交响曲为乐的这位“师者”为要拼搏到很高境界,才能被人们公认成“师”。自古以来,民以食例,透过他的厨艺,我们不得不对他称绝和叹服。

廖益彪的“大美黔菜”作品“夜郎茶山”
在贵州茶乡的石阡县,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璀璨而神秘的文化基因。该县佛顶山脚下的聚凤乡,被人称为“聚风第一刀”的廖益彪在这一带无人不知,无户不晓。他以“厨师”为业行走江湖谋求安身立命,又以“厨师”之名竖起一杆传承的大旗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他的烹饪工艺,顺应着自然的本性,从色香味的追求上,与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相融合、共并进,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舌尖文化”。
 
从打工者到厨师
谈到廖益彪这人,当地一名群众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哪位爷成名之前,没当过孙子?”这话虽然有点蛮,但细细想起来也无不道理。一次在与廖益彪喝茶时,他气定神闲地伸出一双厚实的手说:“瞧瞧,这就是创业人的手!”因为他那手上除了贴着创可贴,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老茧。也就是凭着这双农民儿子的大手,在餐饮界苦思冥想、上摸爬滚打,才闯出了那片属于自己发展的领地。

参加黔东美食节烹饪表演
廖益彪 1978年出生在聚凤乡廖家屯。幼年时,他与同伴经受了家乡贫穷的洗礼,本来一心想通过念书来改变人生和让父母在晚年时享受到生活无忧的幸福日子,但理想最终还是被贫穷冲成泡影。廖益彪勉强读到初中就辍学回家,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彻底被堵死了。他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耙地、肩挑背磨的生活。

电视媒体在采访廖益烹制的茶食品
俗话说: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了盐巴钱。廖益彪如同每个兄弟父老一样,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吃不饱。为了生计,1995年初,17岁的廖益彪就与同村几位亲戚远赴广东深圳谋生。命运是残酷的,打工更是冷峻的,由于连初中文凭都没有拿到手,廖益彪只能在建筑工地上从事比耕田种地更苦的重活。17岁的年纪,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廖益彪无法承受,不久便离开工地,到一个玩具厂打工。由于他平时为人谦和,又善于钻研,得到了玩具厂老板的赏识,半年后就从普工变成组长。然而,年龄已趋向成熟的廖益彪认为:人生“工”字难出头。在工厂每月的收入虽能足够个人开销,但从长远考虑却难有作为。他认为自己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找到发展的坐标,才能有所作为。于是廖益彪向关爱自己的工厂老板提交辞呈后,回到贵州贵阳职工大学参加厨艺学习。历经在外打工之苦的他,更加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因而平时学习格外努力。2000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领到了一级厨师证后,就持着那本充满油墨香味的证书再一次下广东深圳,并到龙华镇台北大酒店应聘上了一份月薪不错的厨师工作。

号称“京城豆腐白”的国际药膳大师白常继到石阡与廖益彪交流“缮事”
正当廖益彪在酒店的厨师岗位上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2005年5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父亲病重住院的电话,就连忙请假回家。在县医院看到病榻上被病魔折磨得苍老而虚弱的父亲,平时在外怎样受苦受累都没吭声过的廖益彪,此时禁不住地失声痛哭。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年在外打工,不仅没有给家里带来致富,而且孝道上更愧对双亲。为了护理和照顾好父亲,廖益彪又一次向深圳提出辞职后,并托人在县城找了一份厨师的活。这一年,在他的就近陪护下,父亲的身体在逐渐恢复健康的同时,爱情的喜悦也向他走来,第二年并与暗恋已久的邻村姑娘喜结良缘。

廖益彪的部分获奖证书和奖杯
廖益彪这辈子注定与“厨”字有不解之缘。他自从拿到一级厨师证的那天起,就认为自己是为“厨”而生,为“食”而立。2008年,他获悉石阡县白沙镇街上有酒楼转让,于是亲自前往考察后,并将酒楼承接下来。通过筹备,经他更名成“迎宾酒楼”于 2008年8月正式营业。这偏远乡镇的小酒楼因为有了一位一级大厨掌勺,食客们都十分好奇前来品食,酒楼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也是通过这个酒楼,廖益彪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又做出一个决定,在家乡聚凤继续创造机会,用第一桶金在聚凤买地建房,开了一家“绿之缘”酒楼,以及创办了石阡县绿之缘食品有限公司,还在村里承包和栽培 300多亩的茶园和野生油茶林,修建了茶食加工厂,解决和带动了当地 50余剩余劳力的就业。
 
创业不负有心人
廖益彪是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心底装着千山万水的厨师,仿佛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给他带去无限的创意。望着满山遍野翠绿的茶树,风过时还带来淡淡的茶香,廖益彪瞬间像牛顿被苹果砸中,在脑海中萌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他决心研制开发茶系列食品,带领群众将聚凤的绿水青山变作真正的金山银山。这并非廖益彪心血来潮,而是拥有十分充裕的理由:石阡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 1150毫米,由于雨水多,湿度大,致使这块净土的茶叶产量及品质皆优,加上“石阡苔茶”又是国内少有的茶树良种,无论是抗逆性、适应性,还是产量、品质都优于外地品种,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另外,大多数家庭进入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平后,茶食品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茶糕点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借助茶的保健功效达到提精神、助消化的功效,带来朴素、安全、纯净、韧性的特点。而伴随着茶食的普及,对茶食品的开发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茶叶作主料或辅料可加工成汤类、凉拌菜、炖菜,同时可通过爆、炒、滑熘等手法将茶叶天然的色香味与食材有机融合,不仅创造出了健康美味的食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肯定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廖益彪在为贫困户开展烹饪技能培训
针对家乡出好茶和茶食品市场前景可观的特点,廖益彪决心要在苔茶叶上大做文章,并创出一片“绿色效益”来。从回忆里想起儿时吃茶叶煎蛋和油茶稀饭的往事开始,他到史志部门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摸索着用茶叶、茶青和山茶油跟各种食品和蔬菜搭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因为青山绿水孕育的苔茶,仿佛天生具有灵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佳的钥匙来开启这道大门,它需要一个人拥有虔诚的态度、谦卑之心和执着的意志。研发茶食品,廖益彪几乎是从零开始,没有前辈成功的经验可鉴,也没有巨额的资金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一切都是自力更生地摸着石头过河。他坚信自己只要持之以恒,就会登陆成功彼岸。正是坚持这样的信念,廖益彪熬过了一道又一道艰难的研发坎子,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2013年,他研制的“茶香糯米鸡”在参加“多彩贵州”铜仁市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上荣获“最佳新品奖”,此后他又研发的“全茶宴”在贵阳表演展示中又赢得了贵阳消费者的青睐,每天的茶食品都被抢购一空。一位房开商被廖益彪的精湛厨艺深深折服,即向他开出投资 800万元合资经营“全茶宴”的大单,在承诺按股分红的同时,还免费给廖益彪一套房产,并负责他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费用。房开商提出的这些优厚条件,廖益彪不是不动心,但想到家乡父老长期对自己帮助和支持,自己绝不能一甩手而了之,一定要用感恩之心回报家乡,带领他们共同致富,于是就谢绝了贵阳老板的合资盛请。
 
乡愁食品竞风流
俗话说:干一行就爱一行,想一行就专一行。这些年来,廖益彪在茶食品创业上,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如果才能让茶食品在丰富中更加越来越醇香、自然。在 2017年贵州大美黔菜展示品鉴推广活动•石阡夜郎宴品评活动上,廖益彪使出浑身的研制本领,将夜郎文化与石阡苔茶深度融合,烹饪出 24道兼具营养、健康、养生并色香味俱全、独具匠心的“夜郎宴”。这一系列食品杰作,立即引起国内外美食界人士的关注。期间除了接受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和贵州省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外,号称京城豆腐白的国际药膳大师白常继、国家级营养学家冯双庆老师、美国生态美食家曹操(中文名、演员)等还与廖益彪在苔茶食品制作上进行交流。时至今日,廖益彪通过 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苦修与研制,他的美食事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最初的茶香糯米鸡,到白茶老鸭汤、芙蓉苔茶、观音护三宝、火茶蛋汤、红茶米饭、茶青蒸鱼、茶香排骨、茶香土豆巴丝、茶香水晶冻、凉拌茶青、茶香饼等 15个“全茶宴”菜肴及主食。

美国生态美食家、演员曹操在采访廖益彪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廖益彪偶尔也跑上廖家屯的山顶,看看自己承包的 300茶园,继续构思着心仪神往的茶食品。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曾预料到,跟苔茶“杠”上的这十余年,自己通过一片片茶叶找到了另外的世界。如果要把这一切归功于幸运的话,不如说这一切全靠用心去发现和利用。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用心去生活,生活就会用心回报你。像廖益彪的“处女作”——茶香糯米鸡,传统上只是本地村民在外出干活时用糯米饭包裹着盐菜来果腹的食物,虽经历无数代人的传承,后来才演变成用鸡肉与糯米拌食。虽然在廖家屯几乎家家都会做“糯米鸡”,但要把这道传统食品提高到色香味全并打入消费者市场,却只有廖益彪才有办法。如他将糯米与土鸡肉、野生山茶油等本土食材,通过科学搭配后,将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通过茶多酚和维 C进行巧妙搭配,就加工配伍成适宜老少、妇幼和东西南北口感的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绿色食品。也正因为廖益彪在茶食品烹饪加工和研创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年,他不但要向平时前来自己公司学习的人们传授技艺,而且还经常应邀到省、市、县等参加各种饮食文化交流和给有关部门举办的脱贫攻坚餐饮培训班授业等。

图为廖益彪烹制的茶食品系列
食品的原汁原味都是每一个厨师、每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宣传“誓言”,然而在经济利益与保健成本相悖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甘愿去花费高成本赚取小利益呢?廖益彪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始终牢记“初心之志”,在不计成本和不惜血本地反复尝试,才把乡愁记忆里的味道重新散发光彩,最终实现食材美、口感醇、益胃脾的大健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