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众 善
西康,康区,四川藏区,川西高原,这几个带着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都不陌生。虽然叫法不一,内涵亦稍有区别,其实大体上是一个概念,或者说指的是同一个地区。它就是四川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若以地形而论,则占了整个横断山脉的大部。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或者山群之一,既是我国最长最宽最典型的南北向山脉,也是我国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在四川境内,依次形成近似平行排列的岷山、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等,山脉之间是由高原雪山、冰川融水汇聚而成的大小河流,经这些南北平行走向的山脉所分割,形成世所罕见的“六江”并流的地理奇观,即自东向西分别是四川境内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西藏、四川、云南的界河金沙江,以及澜沧江、怒江。地理上把这一地区称为“横断山区”,其大部属于藏民族所称的“康区”,也就是川西高原。而“横断山脉”这一名称,据说来自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锡良任总督主政四川时,曾派黄懋材从四川始、经云南出境,到南亚次大陆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多条江河与多条山脉自北而南并行逶迤,横亘阻隔而致路断,故而给这一带的山脉取了这样一个既贴切形象又富于想象的名字。我要记述的故事中的风景和风景中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我曾经在四川工作整整一年。其间,先后四次上山。上山,是我们到川西高原执行任务的通俗说法。如果说下山,指的就是回撤到驻地。在那些充满激情、豪情、柔情的日子里,饱览了藏区绝美风光,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更亲身体会到维护国家安全和藏区稳定沉甸甸的责任。后来,我妻子对我说,在川西的那些时光,是我几十年军旅生涯中识见最丰富、积淀最厚重、锻炼最艰苦、工作最多彩的日子,也把前半辈子没有吃过的苦都吃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的记述不涉任务本身,只是观感和体悟。
这一次去川西,是在2013年5月上中旬。我们一行从川东北最大城市同时也是川陕鄂交界处的物流中心——南充出发,一路折向西南,经成都——双流——名山——邛崃,中午到达雅安。雅安,是内地去往川西高原和大凉山的必经之地,素以“三雅”著名,即雅女、雅雨、雅鱼。我们运气不错,碰巧赶上了一场“雅雨”,不大不小的,在雨中开车徐行,浏览雅安的市容,当不失为一件乐事。同行中有人提议在雅安吃中午饭,大家一致同意。因为还可欣赏“雅女”的丰姿、品尝“雅鱼”的美味。想想那些“驴友”们,人家可是要专门到雅安来见识和领教“三雅”,我们正好赶上了,不盘桓流连一番,不但对不起雅安的雅名,更会扫了自己的雅兴啊!
从地质地形条件看,雅安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与过渡地带,汉藏文化在这里交汇,历史底蕴丰厚,文化传承深远,山川秀美出奇,气候得天独厚,真是得天地之钟毓、人文之俊美,因而造就了雅安“三雅”。我们将要翻越的二郎山,是川西南通往四川藏区的第一座大山,它把进入盆地的气流阻挡在自己的山脚,故雅安一带空气潮湿、交锋面大,雨水多而频繁,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不但是四川也是全国降水量多的地区之一。一年之中,尤其到了夏秋季,几乎每个晚上都要下雨,不但能消除暑气、带来凉气,雨过天晴之后,层林尽染,蓝天如洗,“雅”味十足。是谓“雅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人考据说,这描写的就是雅安夜雨。我倒不以为然,因为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明写的是成都嘛。雅安属亚热带地区,为横断山脉边缘,河流湍急,盆地气温终年保持在摄氏8-12度,生活在激流中的鱼以鲜活的水生物为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尤以周公河所产最负盛名,古时周公河又称雅河。得名“雅鱼”。此鱼又名丙穴鱼、嘉鱼,名出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之“嘉鱼出于丙穴”,这已经是1700多年前的记载了。雅鱼的一大特点即它的天堂骨形似宝剑。这里,有两个传说:相传为女娲补天时遗落宝剑,入水而化;又传为战国时苏秦之佩剑滑落江中,为雅鱼所藏。传说是否为真,现已无法考据,但雅鱼里藏着的那把“宝剑”,却实实在在是真的。吃饭时我们专门作了验证,我还留了两把雅鱼宝剑作纪念,至今仍用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保存着呢。自古四川出美女。四川美女的惊艳若仙、热情奔放、能说会道,估计全国人民都是知道的。但是雅安的美女,更具有别样的一种气质。雅安的气候特点决定了环境优美、温润宜人,女子肤质白里透红,而且雅安是藏汉杂居的地方,雅安女子便融合了一些藏汉两族的基因,既有藏族女子的骨感又有汉族女子的柔和,既有藏族女子的壮实健康又有汉族女子的苗条秀丽,看上去如胭脂似桃花,既平和又丰韵,显灵气见清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温雅得不能再温雅。故称“雅女”。因此,我特别赞成这样的评价:雅安,因“雅鱼”而丰美,因“雅雨”而多姿,因“雅女”而妩媚。此“三雅”者,共同形成了雅安之“雅”的人文特色。
离开雅安后,我们直驱芦山县城。前不久,发生了“4·20”芦山7.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当日,我早上锻炼后回到宿舍,竟然停了水。正吃早餐间,8时左右突感地面剧烈摇动,窗户玻璃“喀喀”作响,疾出餐厅,见隔边礼堂摇晃得很厉害,鱼池里的水一荡一荡的,鱼也跃得很高。地震来了!3分钟后,第一次得知的信息是雅安发生5.9级地震,震中芦山县,东经103度、北纬30.3度。快9时有确切消息说地震7.0级,烈度9度、震源深度13公里。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地方救援队及医疗队紧急奔赴灾区。12时40分央视新闻首次出现“以武警为主要力量的救援队正在积极搜救”的话语。至17时30分许,央视晚间新闻称,武警部队参加地震救援的有四川总队、水电部队、交通部队、警官学院、8740部队等五大单位。其时,我率8743部队已在成雅高速待命,随时驰援灾区。截止21日0时40分,地震中遇难同胞达160人、伤6700余人。就我所知的,地震类型分“走滑型断层地震、正断层地震、逆冲型断层地震”。当时有专家称,芦山地震属逆冲型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不同的独立地震,但性质一样,属逆冲型地震,即断层面上盘与下盘相对向上运动的断层造成的地震。此类型地震的余震甚多,或将持续数月。抗震救灾12天后,我部奉上级命令从震区撤回。此番到来,主要是实地察看并体验灾区的震后重建和恢复秩序情况。所幸,我们一路看到的,灾区重建和人民生活井井有条,一派宁静景象,心实堪慰。
经天全县、过二郎山,我们到达泸定县城。小时候唱的那“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就是指的这座二郎山。说实话,过去一直以为这首《歌唱二郎山》是红军歌曲,这次认真查对了,才知道这是1950年代解放军第18军入藏时的一首歌,是当时的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为了鼓舞
筑路部队、歌唱筑路英雄,而创作的一首新歌,但因时间太紧,来不及谱曲,就直接把大别山斗争时期的《歌唱大别山》搬过来,按原曲填词而改成了这首经典名曲《歌唱二郎山》,原来那首又好听又顺口的带有河南味的《歌唱大别山》反而被人们淡忘了。二郎山虽然不高,平均海拔3400多米,却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自古就是由川入藏的第一道咽喉险关,有“千里川藏线,天堑二郎山”之称。其陡峭险峻是此次见识的,车行一路,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往上,但见悬崖峭壁、峰峦叠嶂,弯多流急、石险树奇,许多转弯处只能见到“一线天”,真要碰上会车,恐怕挪车、倒车的机会都很少,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其时,我们遇上了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汽车团的一个车队,上百辆运输车像长蛇一样地向山顶上爬行着,与山谷、树木、流水相映衬,壮观自不必说,那着急的心情却也难以名状。其气候恶劣是10个月后才领教的,已经是次年的2月了,那一次是反方向翻越二郎山。但见阳光明媚、白云缥缈,我们心情大好,都说要在山顶上好好驻足欣赏一番。驾驶员是个老高原,一句话给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对我们说的是,今天可能过不了山。我很惊奇,问他为何?他说只见这边车上去,不见那头车下来,肯定是山顶上堵住了。到得山顶,果见狂风暴雪、暗无天日,二郎山上山的路上堵满了从天全县进往藏区的大小车辆。我们只好在山顶隧道掉头,折回泸定,沿大渡河南下,绕道石棉、汉源,多走了近150公里才经雅安、成都回到南充。所以当地民谚这样说:“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以前听说过“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毕竟还有些间隔、有点规律。但高原的天,说变就变,我却是领教许多次了。才看到“丽日当空照”,马上就“暴雪已来到”,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为解决二郎山交通瓶颈问题,1996年动工兴建了二郎山隧道,全长8.6公里,当时已经是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了。2014年上半年我离开四川返京时,听说为了打通雅康高速,还要兴建称为“川藏第一隧”的新二郎山隧道,隧道单洞全长13.9公里。此隧道打通后,从成都到康定全程只需约3小时。我们这次过二郎山,好在是5月份,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公路两边、漫山遍野,红的紫的白的蓝的,各种颜色的杜鹃花竞相开放、交相辉映,白云朵朵、山溪潺潺,蝶飞舞彩、泉流瀑悬,绘就了一幅绚丽灿烂的多彩画卷。“双峰高声遥对九龙,千仞绝壁下临一水”,我尤为喜欢刻画二郎山的这副楹联。下得二郎山来,海拔直降到1600米,到了大渡河谷的泸定。
泸定,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县城依山临河而建,规模不大。这里最有名的当是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第四团王开湘、杨成武所部,取得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二十二勇士”从此名扬中外。现建有“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我们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和参观了泸定桥,并留影纪念。泸定县城因海拔较低,又在河谷,我们到时,已是炎热的夏季,还穿着短袖呢。但藏区确乎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到康定后,不但要穿上冬衣,还得把大衣裹上。康定,古为羌地,三国时称为“打箭炉”,历朝历代均为川西重镇,海拔2600余米,四周却全是5000米左右的高山。“打箭炉”这个地名,来源于藏语汉译,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即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之两河交汇处,汉语音译为“打箭炉”,亦简称“炉城”,1923年始设康定县。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现在的康定城,已经完全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了。使她扬名于世的,就是《康定情歌》及这首歌唱出来的“跑马溜溜的山上”。我们是晚上6时多到达康定的,住宿在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的康定兵站。红军当年长征的时候,在这一路均留下许多遗迹及纪念地。如红军大学、红军总医院、大岗山战场和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住宿旧址,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会议旧址、岚安红军司令部旧址等。我们趁着新鲜劲儿,也不怕劳累,说是到城区去看一看夜景,只见夜晚的康定城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由折多山发源的瓦斯河,将城区一分两半,靠近河边,还可听得到不远断崖处的河水在欢叫着、歌唱着、奔腾着,“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响,就像一曲磅礴的交响乐在奏鸣。
在康定住了两晚,第三天出发时才发现,前一天晚上竟然下了这么大的雪!足足有三四十厘米深!因为任务急,我们必须冒雪出发,过折多山,前往甘孜。折多山属大雪山系,主峰海拔4968米,是康区高原山地与大渡河谷的一道重要分隔屏障,是康区有名的一座大山。“折多”是藏语,翻译成汉语是“弯曲”的意思,这是藏语音译后与汉语意思高度接近的一个词!翻过折多山的路途约50公里,因为雪大路滑,且又再次遇上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的运输车队,堵车特别厉害。当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记下了开始堵车到下山的时间,共花了2小时43分钟才下得山去。我是第一次上高原,对高原的一切都感兴趣,反正又堵着车,心里急也没用,车行就坐在车里安静地赏景,车停就下车去拍照,白雪皑皑,天高云淡,风景优美,心旷神怡,岂不快哉?岂不美哉?在盘山公路的最高处,发现了一块路标,标牌上醒目地刻着“折多山口,海拔4298米”。下山后过新都桥镇、塔公乡、八美镇、色卡乡、龙灯乡等,这几个地方都是川藏线上著名的景区,我们赶得急,无法停顿,也就只得原谅我无法记述她们的美丽与神奇。约中午1时许,我们到达道孚。中午在道孚县水务局稍事休息,简单地休整一会,又继续前行了。过炉霍,翻越牟尼茫起山之罗锅梁子(平均海拔4600米)。因为天晴,车一行过,在卷起的滚滚黄尘中,我们驶过了无数之字回环的盘山公路,甩过了无数逶迤而来又苍莽而去的奇峰峻岭,终于下得山来抵达甘孜县城,已近下午6时。
牟尼茫起山也是康区的一座名山。在山上,到处可见的是嘛呢堆和经幡,而且越往里走,就越多越密越招摇。对藏传佛教和藏民而言,嘛呢堆和经幡,是不得不提且值得一提的两样神圣之物。我读过《西藏秘密》《藏地密码》和《香巴拉的迷途》这几本书,到四川后又特别留意藏区、藏族和佛教、藏传佛教的有关知识,介绍藏区的常识性文章也看了不少,因而略有了解。简单说吧,嘛呢堆就是由一块块嘛呢石堆起来的,而嘛呢石就是刻有“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石块。佛教认为,常念“嘛呢”死后可以不入地狱,或者少受地狱之苦,甚至会升到极乐世界。藏民相信,随处可见的嘛呢堆,是写在大地之上的经卷,只要持之以恒地执念“六字真言”,就能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和灵性,并引领他们进入西方净土。经幡,也称“风马旗”,通常由蓝、白、红、黄、绿五种颜色的布块织成,并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主要悬挂在藏区的山坡顶上、江畔河边、道旁路口、寺庙经堂等处。藏民认为,经幡每随风飘动一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一遍,或者是向上天传送一遍经文。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吉祥善良。因此,以一般的理解,嘛呢堆和经幡,其实就是藏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甘孜县城,位于雅砻江河谷盆地,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海拔约3400米。这是川藏北线317国道上的重镇和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是雅砻江上游高原河谷盆地的一颗明珠,历史上也曾是康巴北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则是川藏北线上最为主要的经贸中心和商品集散之地。西部高原的日落比较迟,我提议到任务区熟悉一下情况,于是大家顾不上休息,也忘记了一路上艰苦跋涉,就一起到县城几个要点踏勘。之后信步走到雅砻江边,放眼望去,河谷对岸的沙鲁里山耸然而立,即使是西北部较远的雀儿山也似乎触手可及。回望城西,太阳将落未落之时,衔山映谷,几缕大黄、金黄、淡黄抹涂在若红若白的彩带间,光影婆娑,色彩斑驳,既炫目又怡情,既迷人也醉人。突然,一阵风起,顿觉后背一股寒意,同行的人说这是“着风”了,天色将晚,抓紧回去,于是找一个背风的地方休息,调车来接我们。“甘孜”得名的由来,有这样两种说法:一说,五世达赖当年派其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霍尔兴建十三座庙,因第一座庙建于一块白色石头之上而叫甘孜寺,是故后来这一地区被叫作甘孜,系因寺而得名;另一说,传为在今甘孜县城西北面坡上,原来曾经有过一块形如绵羊的白玉,因能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闪闪夺目的光彩,人们于是将此地以甘孜命名。但不管是哪一说,意思却相同,即甘孜的本意就叫“洁白美丽的地方”。高原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又大,我们乘车回到营地后,也不敢洗澡,只是简单擦了擦身子就休息了。
在甘孜计划工作的时间是一个星期。第二天,我们继续前往海拔更高的一座山上。返回的路上,见到山路两旁有许多洞窟,数量挺多、样式类似,排列整齐、颇为壮观。我问随行的同志,这是什么洞?答曰:这是当年张国华司令员率领18军进军西藏时,挖掘并住过的窑洞,附近还有一座18军牺牲的9名女战士的无名烈士墓。于是当机立断,领着我们一行人找到无名烈士墓,敬礼、默哀、三鞠躬,凭吊和瞻仰长眠在此的革命前辈们。那9名年轻的女兵,正值芳华绝代,一身飒爽英姿,她们还没有到西藏,还没有建功业,甚至可能没有给同行的战友和家里的亲人留下一句话,就倒在了风雪里、寒冷中、征途上,也许临离世的那一瞬间,她们也可能有过不甘、有过不舍,但我相信,更多的是面对牺牲的无私与无畏!正是这种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令我们后人无限感佩!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情怀和境界,一次次、一代代铸造和筑牢了我们的党魂军魂民族魂!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了。任务完成后,我们将返回驻地。于是离开甘孜,重过牟尼茫起山,从炉霍翻越翁达山,抵翁达镇,6个多小时路程,尽在海拔3500-4200米大山上盘来转去,山上在修路,路况甚差,路面又窄,车还很多,说实话心肺都有被颠碎的感觉了。过翁达后,平均海拔仍有3000米左右。黑桥至观音桥一段,遇上一场讲经会,听经的喇嘛们正浩浩荡荡从观音桥方向折返,估算了一下,约有200辆车,都挤满了喇嘛,只听到他们在车上叽哩哇啦的。到了阿坝州境内,海拔下降到2600米左右,路也平坦些了。一路兼程过马尔康、三家寨、理县,晚上7时到达汶川(海拔约1400米)。汶川,有川西“小南京”和阿坝州“南大门”之称。没来过汶川之前,对它的印象一直停留在“5·12”大地震。汶川县因岷江而得名,因岷江古称“汶水”。又因杂谷脑河在这里与岷江汇合,河谷已显开阔,故又名“川”。汶川是我国羌族四个主要集居县之一,并以杂谷脑河旁的桃坪羌寨而出名。羌族来源古老,历史悠久,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比较古老的一支,人口相对较少。后来我到新疆工作,又得知在很早的古代,羌民就迁居到南疆的若羌、和田等地。羌族歌谣有云:“盘盘路,路盘盘,羌族人,住高山”,这个特点决定了羌族人以农业为主,喜居高山大岭,且多以石垒房。晚饭是在县城西羌文化街一农家饭店吃的,老乡家饭菜太扎实了,5个人不到200元,竟然吃不完,还剩了许多。我们在街面上徜徉着,汶川新城确实面貌一新,是震后由广东对口援建的。人说现在的汶川,与地震前相比,发展水平至少提前了50至80年。
汶川的羌族文化颇具特色。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天,以便多些对羌族的了解。次日早上起来,重走一遍西羌文化街。遇到几个晨起散步的老乡,不由和他们攀谈几句。不想他们竟然就是羌族人,据其介绍,羌族人对外自称“尔玛”,即“本地人”的意思。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但通用汉语。羌族曾经是很彪悍的,打仗也很厉害。远古时期,羌族就生活在祖国西北大草原。殷商时,为其“方国”之一。历代王朝有多次平羌的战争,最有名的当数西汉赵充国平定西羌之役。我们顺着岷江而走,遇“红军桥”,于是仔细阅读碑文。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攻占汶川,之后从汶川过岷江直取懋功(今小金县),当地群众两次用编绳桥之法修复威州(今汶川县城即在威州镇)索桥,将8万红军送过岷江。6月8日李先念率先头部队占领懋功,6月18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夹金山下胜利会师。这座“红军桥”是大地震后重建的。史载,当年红军经茂县到汶川,有2000多名羌族儿女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早餐后前往雁门乡,沿盘山公路约20公里,山高上升到海拔1850米,过索桥村后,来到有“云朵上的市街,古羌王的遗都”之称的萝卜寨——中国羌族第一寨。这里,还是汶川樱桃的产地,当地人称之为“恩特儿”。我们买了一些,个大籽小,汁多味甜,堪称上品。以致后来一吃樱桃,就情不自禁地说汶川的最好。下得山来,我们继续西行,前往古镇“水磨羌城”,这里把阿坝州各县少数民族都搞了一个展馆,古色古香、特点鲜明。现在联想到新疆亦多羌族同胞,乌鲁木齐有水磨沟区,我不知道,也无法考据,此“水磨”与彼“水磨”有历史的因果关系吗?
过映秀镇,经都江堰,返回南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