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劝人为善】 邵东 仁风 空口岭窝米石的传说
时间 :   2017-05-22 10:4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在空口岭公路旁边有这么四个字, 劝人为善,这是在原石碑文字放大刻成石碑镶嵌在路边【如下图】,用以启示后人。那是何人捐修的呢,他就是家乡贤达甯普林,甯玉和,甯来临,甯花云等等共同出资。长辈一致认为 劝人为善故事深刻,是做人做事准则。 劝人为善的故事请看甯普林叙述

 

 

 劝人为善

 

从高桥古仁风前往灵官殿镇双忠村必须经过空口岭,乃是古代官道,行人络绎不绝,岭上有隘门关、猪婆石、中和亭、名寺古刹。沿岭古松绕道,珍禽怪兽,奇花异草,繁衍于斯;山溪石泉,沁人心脾,人入此景,格外清新,无不流连忘返。故商贾富豪,官府差役、游览骚客、进香信徒、山民樵夫,终年络绎不绝。但是山高路险,行人挑夫苦不堪言。因此有对联写道:“苦乐同描岭趣,荣辱共铸人情。”

 
岭下樵夫曾福(增福,父之愿也)父早丧,母子相依为命,砍樵度日,身虽苦而心犹善,每上山砍樵,必助人送担过坳,从不索报,亦不受物赠,无不称之为善人。曾总言“顺路捎带,谈何谢焉!”然年近不惑,孑然一身。一遇伤风染病,无柴换米,时有饿腹之急,故曾福砍柴日增,以慰母心,送担亦更多。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一日,一倜傥汉子,手握玉笛,背负包袱,悠然而上。求曾福帮助背包,曾福视其悠然快活,不愿帮他。忽然见他汗如雨注,气喘似牛,一步一歇,顿生怜悯,始接过包袱,岂料包袱愈背愈重,背到岭上,一脚绊倒,包内倾出块块黄金,曾福将黄金装入包袱。说:“抱歉!小人力不从心,一时失露,不是故意所为,请原谅。”言毕,还包即别。客拦住,以金砖一块相赠。曾福说:“举手之劳,敢受此重礼,非我所得之财,岂敢妄想。”坚决不受。客见其情真,叹道:“真善人也,为人送担,从不索值,家贫如洗,亦不贪财,天下难寻!今我教你一方,免老来饥饿。”言罢,拉曾于路边一方石旁,将一粒米放入一小石孔,即流出一升,可免一日之饥。客说:“一日一升,且莫贪心!”曾跪拜于地,起来一看,客已不见了。曾福依旧砍樵送担,卖柴孝母,不于石取米。直至母逝,自己已老,无力送担砍樵,才取石
米度日。
隔壁刘某,见曾已无力砍樵,仍每日上岭,回来有米,甚是怀疑。一日,曾福病卧在床,无力再起。刘去帮他做饭,见已无米,说:“兄已无米,待我回家取来。”曾福说:“不用,我有米。”刘问道:“何处?”曾就将送担遇神,赐石米一事说了,嘱咐说:“此乃善报,神仙所赐,且勿贪心。”刘依其言,果然取回米来。自此,刘效曾福为人送担,总想遇神。不久曾福病逝,刘就石取米,日得一升,总嫌太少。心想石孔太小,能容两粒,定出两升,能容十粒,岂不一斗?于是将石孔凿大,入米一撮,岂知流出是水,再放一粒,也不出米了,自此米断。刘悔不听曾福的嘱咐。为忏悔贪心,请石匠就此石刻上“劝人为善”。以彰曾福之德,以启后人从善。

【上面一段,抄自甯普林作品】

上图   空口岭上的窝米石头,劝人为善 石碑

 

好久以前就听说空口岭窝米石的故事,经甯普林老先生讲解,觉得很有意义,与大家共勉。从石碑上面看,确实有孔,从而佐证许久以前也许是出米,只是后人太贪,破坏了出米规则。因此我们应该心诚善念,也警醒过往路人,与人为善。

 

现实生活中,“劝人为善”就是良朋提醒的具体行动。因此,我们与人相处一定要心存仁慈和关爱,时时刻刻想着去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们破迷开悟,回头是岸,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情怀,善人作为。如果发现他还正在做着糊涂的迷梦,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帮助他尽快清醒过来。比如看到这个人久陷在烦恼之中,我们就要考虑如何给他一服清凉剂,帮助他清净心地,看破放下,解除烦恼,这个恩惠是很大的。(作者:甯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