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意见,从2008年春季开始,对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免费教材实行循环使用。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丶课本循环使用 ,版本更新后用不上。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尚处在试验阶段,因而各出版机构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不仅属于“实验教科书”,而且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之中,比如《科学》、《计算机》教材经常更换版本,《美术》教材还包含学生作业,那么30%的哪部分教材没作用。
二、 课本循环使用,学生用起来不方便。
学生在使用循环课本时,在教材上做笔记是一种有效学习辅助手段,不可能不在课本上写写画画,这是正常的学习习惯,课本后有些简单作业可在书本上完成,可是按照教材循环的规定,不能在教材上写字,教师再三强调学生也难以做到,对学生无形之中施加了一种压力,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丶课本循环使用,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没有专门的消毒机构,专门的消毒工具。这些回收的课本根本没法消好毒。这样的课本循环使用,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卫生安全。传染疾病防不胜防。学生不愿意要,学生家长为此担忧。
四、课本循环使用、学校回收储存难。
每学期结束回收的课本时,有些学生把书弄坏了,有些不肯交,弄脏的书来年再发给学生,学生又不要,由于学校收不上来书,新华书店在每年春季的教科书供货之时,学校循环使用教科书的补充更新报数大大超过了政策规定的30%的比例,缺失严重的甚至达到了50%。教育部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书收不上来,必须给学生买新的教科书,但经费却无从落实;另一方面,如果不买新的教科书,下一级学生将面临没有教科书的境地。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最大的困难是回收上来的教材,需要到下学期开学才能发放到学生手里,要分科目、分年级存储,学校根本没有存储这批回收书的地方。(周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