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备份栏目 >
备份栏目
采访权不等于采编能力,给你一万张记者证,也干不过商业门户。
时间 :   2015-05-02 10:53 来源:   编辑网 作者:   editor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10月29日,互联网最为热闹的新闻无疑是这一条:为加强新闻网站编辑记者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天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瞬时间,该新闻迅速升温为热闻,引起互联网上蛙声一片,很多人认为这对于新闻网站无疑是重大利好,将有助于其快速发展;更为可乐的是,有些连三类网站都分不清的人却认为网媒将迎来采编权,以五大门户、百度、360新闻为首的商业网站将进行全面反扑。那么什么样的新闻网站能够获取新闻记者证?新闻记者证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这个时候对新闻网站发新闻记者证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呢?

一类新闻网站才有资格有新闻记者证

《通知》规定,决定在已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中按照“周密实施、分期分批、稳妥有序、可管可控”的原则核发新闻记者证。可以看出,一是能够获得新闻记者证的新闻网站是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一类新闻网站,它具备独立编发自采新闻的资质,这类新闻网站如中央级的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地方层面的千龙网、南方网、东方网、大众网等,这些一类网站全国大概有200家左右。一般来说,这些重点新闻网站都是传统媒体创办和掌控的,即使之前没有新闻记者证也具有实际的采编能力二是能够获得新闻记者证的人员是正式聘用的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一年以上的人员。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颁发的范围并没有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二类商业网站的份,更遑论什么全面反扑。

商业网站真的没有采编能力吗?

近些年来,很多传统媒体的大佬们在谈到自己相对于商业网站的优势时,经常会说新闻采访权是其超越商业网站的利器。可以想象,不久之后,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的大佬们也必然会说自己相对于商业网站的优势是新闻采访权,但是新闻采访权真的那么顶用吗?新闻采访权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首先,“新闻采访权”的本质就是“信息采编能力”。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谁能够提供高质量、满足自身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的信息,谁就具有强有力的信息采编能力,谁就具有事实上的“新闻采访权”,谁也就能最后赢得他们的芳心。用户关心的是信息的有用性而并不关心提供者是谁,因此,从这个角度说,高超的信息采编能力才是媒体竞争的根本。

其次,商业网站实质上已经具备很强的“信息采编能力”。目前,商业网站通过如下四个有效手段进行“信息采编”。一是通过用户自生产(UGC)手段,即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类等产品由用户自己生产内容。在国内,新浪微博每天有过亿条的微博内容产生;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总数已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由去年的8000个上升至1.5万个,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内容。在国外,谷歌旗下的视频网站YouTube,其用户每分钟上传的视频内容播放时长超过100小时二是直播各类体育赛事等。商业网站通过直播各类体育赛事,如新浪体育和NBA的直播合作,商业网站也在直播和转播英超、世界杯以及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方面投入巨大商业网站的这类节目与电视直播的节目没有本质区别,其实质都是在进行信息的采编三是通过演播室采访嘉宾。商业网站已经拥有大量的、设施先进的演播室,常年在此对各行各业的大腕和专家进行访谈,例如在经济领域对郎咸平采访,在娱乐领域对赵本山采访,其本身就是专业采编四是互联网分析工具的使用。商业网站利用先进的智能分析工具,自动生成众多的新信息。以新浪网财经频道为例,其炒股分析工具可以为用户时时刻刻提供大量的自动生成的、适合于个人的信息,这些信息无疑更有价值。

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引以为“核武器”的所谓的“新闻采访权”不过是多个记者证而已,而事实上所有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闻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具备了新闻采编能力因此,新闻记者证或者新闻采访权的意义并不大,如果真的如自己YY的一样有用,传统媒体早就实现了对商业网站的弯道超车。

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首先,其背景是“阵地在,群众已不在”。当前,舆论阵地出现了高度分化,高速分化为传统媒体阵地和互联网阵地,并且互联网阵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阵地已经成为更为重要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远超传统媒体的主阵地。虽然传统媒体的舆论阵地依然牢牢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但是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两点:一是传统媒体的用户在大量流失,报纸的发行量、阅读量,电视的收视率都在大幅度下滑,根本原因在于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已经不看报、不看电视了,即在快速抛弃传统媒体。这些用户在抛弃传统媒体这一阵地时,快速汇集到另外一个阵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2014年上半年,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个小时;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二是传统媒体的用户在高速老化,年轻人基本上已经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而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这些年轻人,他们应该是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要对象。

其次,真正目的是抢占舆论引导新主阵地。从上述背景可以看出,这次对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颁布新闻记者证,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主阵地,无论实际效果如何,一定先在互联网上卡位或者站位,而通过给新闻网站颁布新闻记者证,就可以更多地在互联网上发声,最起码能够起到仪仗队功能

单纯新闻真的能赚钱吗?

首先,商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免费+收费”,即先通过免费的新闻来吸引巨量的用户,然后再通过增值业务来进行收费。商业网站的新闻的作用是引流,而背后的服务才是收入的主要源泉和利器

其次,当前已经从信息稀缺时代进入信息过载时代。当前,时代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之前的信息稀缺时代,只要有优质的、稀缺的内容,就“酒香不怕巷子深”,就一定有读者买单,取得商业价值。而当今已经进入信息过载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的量太多,远远超过用户的接受能力,单纯的内容价值就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生活服务类资讯大幅度地稀释原创内容的价值。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由于版面、频道等的制约,只有重要的、大众都关注的新闻才能够登上媒体。而互联网以其海量的空间能够承载原来根本难以获得版面的生活服务类资讯,这些资讯和用户的关联度更高,对于用户的价值最高,自然就会大幅度地稀释原创新闻的商业价值。

第三,单纯的新闻难以形成商业闭环。传媒业从事的事业实际是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价值链主要有前端的信息提供、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后端的渠道以及经营三个环节。这也就决定了要想为读者和受众提供高质量、多层次、多来源与多渠道的信息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和受众的多层次的需求,必须同等重视内容的采集和产品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传播媒介的选择、终端渠道的选择、有效的经营和科学的管理,也就是必须同等重视采编、经营和管理这个媒体经营中的铁三角。即今天的媒体依靠打单一拳将很难取胜,而必须建立起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善于打组合拳,即必须要从广告主和读者两方面来思考,既要到达广告主所感兴趣的受众,又要满足读者和受众的多层次的需求,来设计媒体的产品和组织相应的内容。因此,单纯的内容已经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这也导致很多优质内容生产商的常常发出这样的喟叹:为什么我的内容这么好,而读者却不愿意付款呢?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只有信息服务才能形成商业闭环。

因此,在当前信息过载的时代下,单纯的新闻如果没有扎实的服务做后盾,即使再多的记者证、再多的记者、再多的新闻都难以赚到钱,因此,对于当前本就运营一般的新闻网站,在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没有取得突破的情况下,获得记者证只不过进一步加大运营成本,进而导致生存困难。

在此处,还是真诚奉劝各位:如果在商业模式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还是洗洗睡吧

本文将发表在新一期的《传媒》杂志上,敬请关注《传媒》杂志

本文内容由微信公众号:bianjiwang推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每日发布有关传媒、IT和采编技能、网络舆情等相关内容,是最为知名的传媒学习类公众号。编辑君的个人微信/QQ号:11815050,欢迎交流。

编辑网(http://www.bianji.org)自2009年上线以来,秉持“公益、开放、包容”的理念,成为网络编辑入门与能力提升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