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当前,广大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把“紧”的要求转化为“进”的动力,在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拧紧“思想阀”,筑牢“过紧日子”的精神根基,让节俭成为内化于心的政治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厉行节约首先要解开“思想扣子”。部分单位曾存在“大手大脚”办事务、“大讲排场”搞接待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对“过紧日子”的认识出现偏差,把“花钱多少”与“工作重视程度”简单地画上等号。我们要把节约教育纳入党政机关理论学习、干部培训中,通过回顾党史中“红米饭、南瓜汤”的奋斗岁月,对比当下资源供需的现实国情,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苦熬日子”,而是对公共财政的敬畏、对群众期盼的回应。广大干部要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从“文件要求”变为“内心认同”,算好“经济账”“民生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定准“刻度尺”,扎紧“反浪费”的刚性笼子,让制度成为外化于行的硬性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落实的关键在于强化制度的刚性,切实确保“紧”的要求可衡量、可核查、可追责。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反浪费中出现“上热下冷”“变通执行”的问题,其本质是配套制度不够细化、执行标准不够明确。我们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真正让“反浪费”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使节约意识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广大干部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让制度的“刻度尺”成为日常工作的准绳,防止“纸上制度”沦为“稻草人”,确保所有公务行为都在制度的框架内规范运行。
用好“监督器”,拧紧“守底线”的责任链条,让公开成为防微杜渐的坚固屏障。唯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才能让“过紧日子”不跑偏。我们要强化内部监督,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同作用,对公务支出、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露头就打”,绝不搞“下不为例”。同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媒体参与监督,让“隐形浪费”无处藏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厉行节约”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勤俭节约、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铺张浪费、违规违纪的严肃问责,形成“浪费必追责、节约受肯定”的鲜明导向,推动“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想浪费”成为党政机关的普遍共识。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条例》为准则,常照自身之行,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躬行节俭、勤勉尽责的实际行动,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凝聚起攻坚克难、为民服务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上书写人民满意、不负时代的新答卷。(莱西市院上镇人民政府:肖照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