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北大教授韦东奕等优秀人才频频出圈。这种强势“围观”,是大众对人才的集体致敬,也让人们看到了智力资源的流量力量。然而,这份纯粹敬意却转瞬被流量裹挟,两位人才均表示压力较大,希望网民回归理性,进而自身也有更多精力专注学术研究。
现实中,不少科研人员亦苦于过度“围观”。除部分民众过度关注个人生活和言行外,一些行政“追捧”也强人所难,大小报告会、座谈会都力邀出席,不绝如缕的领导和拜访者要“给面子”接待,各类检查、观摩须“重视”迎接,还有填不完的表、开不完的会、怠慢不得的“关系”维护……种种错误“敬仰”、人情绑架,严重侵蚀了人才科研时间和精力。
对优秀人才心存好奇、善意围观本身无可厚非,但不能价值错位,以“敬仰”之名行“冒犯”之实,甚至“逢热必蹭”,如此种种走向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反面,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困扰,还严重扰乱了清静的学术空间。
不让人才被过度围观,需多方发力,共同守护宁静治学环境。法律层面,民法典对公民名誉权、肖像权的保护,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网络暴力的震慑,都为行为规范提供了依据,需网信、公安等部门协同发力,开展联合执法,重拳出击、严肃整治。制度层面,需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迎来送往,真正松绑减压,让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社会层面,当进一步凝聚尊重学术共识,既要理性接纳更多人才加入网络,更要将关注点聚焦在学术本身,收起猎奇心理。
对人才而言,不论外界如何变化,都应始终保持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定力,远离浮躁,隔绝杂音杂质诱惑,不慕于镜头、不眩于聚光灯、不被“围观”左右,以强烈内驱力热爱、专注学术科研,持续探索、勇攀高峰,把更多才华和能量汇聚到推动民族复兴的科研伟业中。(山东省临朐县委组织部:李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