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赓续抗战魂 奋进新青年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王志颖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87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华北夜空,拉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帷幕。站在“七七事变”88周年的节点回望,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伤痛,而是要让那段血与火淬炼的精神,成为当下可感可及的力量。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在新的时代坐标里校准奋斗方向,把14年艰苦卓绝换来的民族觉醒,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烽火淬炼的觉醒,要在日常回望中传承。14年抗战的历史,藏在杨靖宇零下40度口中的草根里,写在赵一曼“用实行教育你”的家书中,刻在台儿庄战士们堵住枪眼的血肉之躯上。那些“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决绝,本质上是普通人对“不做亡国奴”的朴素坚守。传承这份觉醒,可从身边小事做起。学校可定期组织“场馆课堂”,让学生触摸抗战纪念馆里弹痕累累的步枪,听老兵讲述“乡亲们冒死给部队送情报”的细节;社区不妨每月办“家庭记忆会”,鼓励长辈分享“爷爷曾护送伤员”“奶奶连夜做军鞋”的往事,让历史从课本走进生活;年轻人可在周末整理家中老物件,从褪色的军功章、泛黄的战地书信里,找到自己与历史的情感连接。记住历史从不是负担,而是明白:今天的安稳,是无数人用“不愿屈服”换来的。


抗战精神的力量,要在现实难题中激活。有人觉得和平年代谈抗战精神遥远,实则不然。芯片研发需要突破封锁的韧劲,乡村振兴需要扎根土地的坚守,社区治理需要邻里互助的温暖——这些正是抗战精神的当代模样。当年八路军靠“地道战”灵活克敌,今天面对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同样需要这种“找方法不认输”的智慧。激活这份力量,要从岗位和生活找切口。面对工作难题,可学“持久战”耐心:技术员把难关分解成小目标逐个突破,乡村教师像“抗大”办学那样用真心留住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可借鉴“军民鱼水情”:小区设“邻里互助岗”,年轻人帮老人买菜、老人帮双职工接孩子;志愿者走进山区,像“武工队”熟悉地形般了解乡亲需求,让帮扶精准落地。对抗“躺平”情绪,要握好“奋斗”钥匙:学生把专业课学扎实,是对抗焦虑的底气;职场人把报表做细、服务做优,就是在续写“自强”故事。


青春的接力,要在具体创造中延续。今天的青年虽未经历战火,但先辈“为民族争生存”的担当,可转化为“为时代添活力”的行动。当年“西南联大”学生在防空洞坚持读书,如今年轻人在实验室熬夜攻关、在乡村支教时教孩子读诗,本质都是对“强国”的回应。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有许多“接地气”的方式。学设计的可为家乡抗战纪念馆做文创,让“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故事通过书签、明信片走进生活;学农业的能把“南泥湾精神”用在乡村振兴,帮老乡改良种植技术、让土地多打粮;爱刷短视频的可用vlog记录抗战遗址变迁,用动画拆解“百团大战”战术,让历史以年轻态“活”起来。更要在小事中践行“大我”:坐地铁让座是“互助”,垃圾分类分清楚是“责任”,提醒不文明现象是“担当”。(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人民政府:王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