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穿过抗战烽烟八十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早已熔铸为指引民族复兴的永恒炬火。伟大抗战精神,不仅铭刻于胜利丰碑,更照亮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进征程。
以抗战精神铸魂,校准实干“定盘星”,让信仰之火越燃越旺。抗战时期,为什么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能在雪山草地间走出“地球上的红飘带”?为什么“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也不做俘虏?为什么“八女投江”的柔肩能扛起民族大义?答案就藏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里。从杨靖宇“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的绝笔,到左权“太行山压顶也决不会弯腰”的誓言,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证明——信仰是暗夜中的火炬,是奋进时的灯塔。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员干部更需以抗战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课题,在深学细悟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国之大者”刻入心扉,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在风险挑战面前保持定力,让信仰的“定盘星”始终指引实干方向。
以抗战精神砺志,锤炼实干“铁肩膀”,让担当之劲越磨越坚。抗战胜利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小米加步枪”硬扛出来的、“独轮车推出来的”。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全国军民士气,滇缅公路上的“钢铁运输线”让侵略者的“封锁计划”彻底破产……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国人民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拼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拼出了民族的尊严与希望。今天的“娄山关”“腊子口”依然存在,如乡村振兴需要啃下产业升级的“硬骨头”,科技攻关需要突破“卡脖子”的“腊子口”,基层治理需要破解矛盾交织的“复杂局”等等。党员干部要以抗战先辈为镜,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尖兵”,主动到项目一线、信访前沿、改革深水区经风雨、见世面;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亮剑”,不推诿、不退缩,以“钉钉子”精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风险挑战之下“善作为”,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更要有“越是困难越向前”的魄力,让担当的“铁肩膀”扛起时代重任。
以抗战精神润心,厚植实干“为民情”,让鱼水之情越连越紧。“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水可载舟”的深刻道理。从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到太行群众“空室清野”助战斗,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铜墙铁壁”,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底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党员干部传承抗战精神,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身入”更“心入”,多到田间地头听民声、进农家院落问冷暖,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清单变成“履职尽责”清单;要“尽力”更“尽心”,从解决群众“一枝一叶”的小事做起,从办好“上学难”“看病贵”等民生实事抓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当下改”更“长久立”,建立“民呼我应”的长效机制,用制度保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从血火淬炼出的精神长城,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是劈波斩浪的力量罗盘。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党员干部尤需把信仰熔入骨髓,将担当铸成铁肩,让情怀淬为热血。唯有如此,方能让抗战精神的淬火意志薪火相传,激荡时代伟力,在复兴新程上书写无愧先辈、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光辉篇章。(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委组织部:韩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