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十六字箴言,早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绩观的精神坐标。它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党员领导干部谋事创业的“总开关”,更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权力运行中的深层体现。各级领导班子唯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方能真正契合科学实践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在时代长卷上镌刻不朽功勋。
“功成不必在我”,是共产党人穿越时间迷雾的战略定力。它非消极推诿,而是以超脱小我、谋定长远的清醒自觉,将个人功名置于历史洪流之外。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的严谨过程,历时半年十易其稿的艰辛求索,正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敬畏与对城市未来的无限责任。今日福州之盛景,正是当年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以生动现实印证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深远价值。它要求我们自觉超越“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冲动,警惕急功近利的“样子工程”,更要抵御大干快上、盲目蛮干的诱惑。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抱负汇入时代洪流,方能在历史长河中锚定航向,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澄澈心境。
“功成不必在我”,更是对历史耐心与接续奋斗的庄重承诺。千秋基业,非一时一地之功可成。无论是泽被万代的都江堰,还是“人工天河”红旗渠,无不凝聚着数代人“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执着。新时代的宏伟事业如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其航程之远、风浪之险,更需“功成不必在我”的坚韧舵手。这要求我们既需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宏大格局,又要有“干在当下”的务实作风,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层层推进。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在时间的长轴上,每一份扎实耕耘终将沉淀为可触摸的辉煌。
“功成不必有我”,则是每个个体在时代伟业中不可或缺的奋进姿态。它绝非“不必在我”的旁观退避,而是呼唤“必定有我”的主动担当与实干作为。在“功成不必在我”的宏大叙事中,“功成必定有我”是确保蓝图化为现实的实践基石。它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成为实干担当的先锋,在困难矛盾面前敢于“偏向虎山行”,以“逆水行舟”的勇毅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攻坚克难。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驻村干部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诠释“有我”担当;科技攻关前沿,无数科研工作者埋首“十年磨一剑”,在沉默中爆发“有我”力量。这种“必定有我”的精神,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勤恳为民,在干事创业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提升境界,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坐标。
“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的辩证统一,是共产党人政绩观的核心密钥。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托举伟大事业。若只强调“不必在我”,可能滑向消极无为;若仅突出“必定有我”,则易陷入急功近利。唯有在历史长河与个体奋斗的坐标系中找到平衡点,方能实现政绩观的升华。这意味着既要志存高远、胸怀全局,甘做铺路石、栽树人;又要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争当实干家、奋斗者。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言:“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站在新征程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民族复兴关键期,正确政绩观的分量愈发彰显。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托举未来,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扛起当下,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伟业,在历史接力赛中跑好属于自己的关键一棒。(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王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