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民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党员干部的牵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党员干部深入推进民生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面对民生课题,党员干部当用好务实之策,求解民生“方程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入调研,找准“未知数”。“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找准问题所在,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了解清楚,把民生工作的“未知数”找准。焦裕禄为治理兰考“三害”,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调研,把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终于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办法。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网格、小区楼院,走街串巷、进门入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把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摸清摸透,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真抓实干,算好“求解式”。“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民生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解决起来绝非易事,需要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从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到发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再到开通乡村巴士免费接驳车,方便群众出行……桩桩件件,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项一项研究分析,一条一条制定措施,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以实际行动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同时,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民生工作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接受监督,答好“检验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民生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民生工作的根本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开展网络问政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民生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要建立健全民生工作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对民生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群众不满意的进行问责,以考核倒逼民生工作落实落细。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务实之策书写民生答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贵州省从江县林业局:杨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