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四个方面”助推基层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潘小江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安全是国计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如,2024年5月8日,红星新闻网官方账号客户端发布信息:近日,广州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内生产经营的11类食品进行监督检查,多家凉茶店的凉茶被检出药品成分。又如,2024年10月16日,云南昆明云子中学长丰学校食堂疑提供变质肉给学生食用,引发家长们集体不满的“臭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都应该关心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助推基层党员干部正确认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问题,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没有处理好四种关系是主要原因之一。民以食为天,当前我国虽然解决了食品紧缺的问题,但食品安全仍是最大的问题。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没有处理好四种关系是主要原因之一:一是没有处理好与党委、政府的关系。在工作中没有自觉融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之中。二是没有处理好与人大、政协的关系。没有主动向人大、政协报告工作,接受人大、政协更好地监督其参政议政的情况。三是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地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关系。没有与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建立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形成更广范围的打假网络。四是没有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在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上,没有主动与新闻媒体密切协作,信息互动,没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没有真正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打击伪劣食品商品为什么屡禁不止,我们应当深入剖析根源。我国自1992年至今开展打假活动以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的打假活动一刻也未停息过,每年3.15晚会上报道一系列伪劣商品打假案例,但在一些地区和个别领域,假冒伪劣商品仍然不少。今年3.15晚会曝光了制造水军的“主板机”、防火玻璃产品的“不防火”、偷工减料的灭火器、梅菜和肉里的“ 糟心肉”等。为什么打击伪劣食品商品不断根?我们认为,打击伪劣食品商品为什么不断根,我们应当深入剖析根源:一是利益驱动“生”假。一些不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是驱使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直接动力,是假冒伪劣商品生存、扩张、蔓延的根本原因。二是买假消费“养”假的行为。假货的泛滥不仅是由于欺诈的原因,还有一些消费者喜欢购买物美价廉的伪劣商品,使伪劣商品有市场,正是由于这些消费者的这些做法会刺激假货的生产和销售,使这些产品充斥大街小巷。三是地方有保护“护”假行为。地方保护主义事实上是造假者的保护伞,割裂统一大市场,助长不正之风,助长违法犯罪行为,破坏政令畅通,干扰公正执法,危害十分严重,正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打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艰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科学的地方经济绩效考评体系。地方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中的经济增长与地方企业有很大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要完善财税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财、事、权的不相匹配,中央政府在不断向上集中财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下放事权,形成财权、事权的逆行,地方政府为确保有所收入,确保财政供养人员能够按时发放工资,通过种种形式保护地方财源,而保护本地企业生存发展所需的市场空间,从而助长了本地区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四是信用缺失“扶”假。一方面是信用的产权基础缺失,守信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信用的法律保障不到位,违法成本低。五是社会失灵“纵”假。一方面是非政府组织打假的组织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打假组织中有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质量检验协会等等,他们更多的是政府的延伸,依托政府,执行的是政府职能。完全意义上非官方非政府组织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只有打假志愿者。另一方面消费者打假的作用有待强化。目前,消费者打假只是采用原价赔偿方式,难以采用惩罚性赔偿的做法,采用惩罚性赔偿需经过上诉程序,消费者打假难以做到。六是打击食品安全法制不健全,造成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回报高。一方面是在惩罚制假售假方面,相关法律缺失、过宽、难以执行,无疑是打假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违法成本低、违法回报高”的情况下,我国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政执法方面明显不足。


三、深入认识伪劣商品和食品的危害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及伪劣商品打击防范制度机制才是长效之举。伪劣商品食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是食品安全事关人们身体健康,关系到人生命安全问题,食品不安全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大事。二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会降低品牌的形象和信誉。三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会对品牌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四是扰乱商品市场秩序,导致偷税漏税,危害社会经济。我们认为,我们不但要深入认识伪劣商品和食品的危害性,还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及伪劣商品打击防范制度机制才是长效之举:一是加强落实监管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市场的检查和监管力度,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食品的企业进行处罚,制定完善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识别伪劣商品和食品的知识水平。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加强对消费者识别伪劣产品宣传和教育,不断提升消费者辨别真伪产品知识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诚信体系机制。企业应该建立诚信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并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和监督,确保产品的来源和质量。四是加强技术防伪手段。企业可以采用技术手段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五是正确引导消费者维权。消费者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维权的支持和保护。六是进一步完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食品法规制度和强化执法力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当前我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食品法规制度的“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违法回报高”的相关内容改为“违法成本高、执法成本低、违法回报将致命”等内容,形成打击食品安全及假冒伪劣产品高压势态。


四、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大事,需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食品安全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产品事关民生大事,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食品及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必须保证食品及商品质量与安全,讲究诚信,赚良心钱,把食品安全及商品质量过关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来落实,切实按照食品安全及商品质量达标有关规定和安全标准合理地提供食品及商品,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及商品质量达标问题,让广大消费者食用安全食品及使用质量达标的商品,确保广大消费者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江县融媒体中心:潘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