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胶东抗战“第一枪”打响的87周年。回首往昔,十余载的烽火岁月,从白山黑水到胶东大地,从太行山区到苏北大平原,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在胶东这片土地上,英雄的足迹遍布每一寸山河,每一段抗战往事都承载着伟大的抗战精神,与全国抗战的磅礴力量一道,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的深切嘱托,在胶东抗战的红色记忆中,以小见大,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一枝一叶总关情”,厚植“鱼水情深”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在胶东抗战史上有着最为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群关系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胶东,马石山麓寒风呼啸中,以班长王殿元为首的十名勇士,面对数百倍于己的日伪军,毅然“四进三出”突入敌寇重围,只为保护6000多名群众安然脱险。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践行着“人民至上”的誓言,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为群众开辟生路。在全国抗战的大背景下,从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斗争,依靠群众的支持获取情报、补给物资,到沂蒙山区百姓用乳汁救伤员、推着小车支援前线,党群之间的鱼水深情处处彰显。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是最硬的靠山。广大党员干部要深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以“些小吾曹州县吏”的自觉,将群众呼声当作“方向”,随时随地倾听;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担当,把群众满意视为工作的“勋章”,全力以赴争取。不仅要用脚步丈量民情,更要用智慧点亮民生,以创新之策回应民需,以制度之力保障民生,让鱼水深情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根脉更深、流淌更远,汇聚起推动民族振兴的磅礴伟力。
“敢教日月换新天”,砥砺“不屈抗争”的斗争意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抗争”。胶东大地上“父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场景,正是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对抗侵略压迫的生动注脚。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的奋起抵抗,到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洪流之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无数英烈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之中。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巅红旗猎猎,理琪同志一声令下,胶东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宣告成立,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也吹响了对不公压迫的反攻号角。抗战八年,胶东人民先后将50万名优秀儿女送进人民军队,走出了4个集团军,7.6万人为抗日救国的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高质量发展绝非坦途,无数“娄山关”“腊子口”横亘在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民生底线、生态红线、安全防线,哪一条都不容有失。时代在变迁,斗争的对象已然改变,但斗争精神永不过时。党员干部要继承革命先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无畏勇气,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向发展难题宣战,向改革瓶颈开刀,为守护人民福祉而战。在斗争中磨砺意志,在挑战中提升能力,以斗争精神续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推动国家事业在风雨洗礼中阔步前行。
“病树前头万木春”,秉持“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回望胶东抗战史,理琪同志在《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深刻剖析党内存在的行动散漫、脱离群众、对游击运动认识偏差等党内突出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不足。这种敢于正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自觉,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抗战时期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问题并非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而是成长途中的“试金石”。从弱小到强大,我们党始终在与问题的较量中砥砺前行、发展壮大。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主动传承这一宝贵精神,在基层减负的实践中,以“抽丝剥茧”之细,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在民生服务的工作里,凭“铁杵成针”之恒,攻克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要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学查改”的一体推动中,不断磨砺本领,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问题导向、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引领事业发展冲破困境,迈向新的未来。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神州大地、胶东半岛上的抗战精神永远滚烫。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在这段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把为民初心擦得更亮,把斗争锋芒磨得更利,把务实作风夯得更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英雄篇章。(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