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的齐鲁黎明,薄雾尚未散尽,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在济南秘密组建组织股,这颗红色种子深深扎根于齐鲁沃土,成为山东省委组织部的源头。从土地革命的枪林弹雨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从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到新时代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一代代山东组工人以忠诚为笔、以担当为墨,书写了跨越百年的壮丽篇章。站在 2025 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深切感悟:百年组织史,是一部用信仰淬炼、用奋斗镌刻的政治史诗;百年组工魂,是一曲以忠诚为根、以公道为干、以清廉为叶、以创新为花的时代赞歌。
一、从“星火初燃” 到 “众星拱北”—— 在溯源寻根中淬炼绝对忠诚
1925 年至 1949 年,是山东组织工作“播火铸魂” 的 24 载。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在齐鲁大地播撒革命火种,黎玉、郭子化等先辈在白色恐怖中重建组织体系,“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的铿锵口号,让党的力量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壮大。残酷的革命斗争反复证明:组织工作一旦偏离政治属性,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今天,我们传承 “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红色基因,就是要将 “两个维护”融入血脉,把 “国之大者” 转化为“行之要务”。无论是干部考察、基层党建还是人才引育,都要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让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体现在每一次谈话、每一份报告、每一项决策中,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山东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二、从 “五湖四海”到 “泰山挑夫”—— 在公道正派中涵养浩然正气
“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山东组工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把最硬的龙口粉丝送给最前线”,成为 “五湖四海”选人用人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从率先推行干部 “四化”方针到探索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山东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贯始终。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以 “泰山挑夫”的韧劲,将公道正派贯穿于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桎梏,让 “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 成为常态;健全政治素质考察 “全息画像”,既听其言、观其行,更察其绩、考其廉;深化 “赛马”机制,把乡村振兴、动能转换、海洋强省等主战场作为识别干部的“大考场”,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三、从 “小米加步枪” 到 “数字组工”—— 在廉洁勤奋中锤炼严实作风
“廉洁勤奋”是组织部门永不褪色的底色。革命战争年代,山东根据地的组工人 “点着豆油灯,拨响算盘珠”,用最原始的工具为党管人、为战筹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组工人背着铺盖卷下乡蹲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靠一双铁脚板丈量民情。如今,数字技术让 “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成为现实,但“勤奋”的内涵从未改变 —— 勤奋学习、勤奋调研、勤奋思考。我们要永葆 “赶考” 的清醒,把 “零违纪”作为底线、“零瑕疵”作为追求,筑牢廉洁防火墙;同时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理念更新、流程再造、制度重塑,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干部群众少跑腿,用组工人的 “勤奋指数”换取群众的 “满意指数”。
四、从 “沂蒙精神”"到 “齐鲁样板”—— 在求实创新中勇立时代潮头
山东既是红色热土,也是改革沃土。革命年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孕育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的无私奉献;改革开放以来,从莱西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到潍坊 “大包干”带动整体发展,从烟台 “全国首批人才特区”到济南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山东组工人始终以求实创新精神回应时代之问。今天,我们更要聚焦 “国之大者”“ 省之要者” ,在求实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立足发展需求摸清干部人才底数,以 “需求清单” 定实创新方向,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打破条块壁垒构建基层治理联动体系,用 “机制创新” 破解治理难题,让组织优势彰显治理效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服务载体创新,靠 “精准施策” 办好民生实事,将组织温暖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治理效能、群众获得感。
百年部史,镌刻着组工干部的忠诚与担当;百年传承,彰显着组织部门的使命与荣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组工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百年部史为镜,以优良部风为魂,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力谱写新时代组织工作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山东组工力量!(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