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正是割早稻、种晚稻的关口。稻田里有一种与水稻极其相似的杂草,名为“稗草”,远观茎叶挺拔、形如青苗,近看才知徒有其表、穗瘪籽空。基层的“育苗场”中,也有小部分“稗草型”干部混迹其中,不扎根但抢位置,不结果却夺养分,影响着干部队伍的正常发展壮大。
干部队伍中出现“稗草型”干部,本质是政绩观的“种子”出了偏差。有的“稗草型”干部把“显绩”当追求,热衷于搞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贴金政绩”;有的把表态当落实,开会发文轰轰烈烈,跟踪问效却“轻轻放下”。“稗草”之弊,在于从萌芽起就偏离了“结穗”的目标。近几年,不少干部栽了跟头,回头复盘,根源大多是政绩观跑偏。“从政第一步”走歪走偏,以后的路难免会走错走斜。要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引导党员干部树好正确政绩观,一手“抓早”,把好政治素质考察首关,将政绩观教育嵌入干部入职培训和日常学习体系,筑牢干部“人民中心”“长远发展”思想根基,系好“第一粒扣子”;一手“抓小”,注重“以小见大”,从小事小节中敏锐识别功利心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提醒谈话,开诚布公指明风险、剖析危害,做到“掸思想尘、破心中贼”。
“稗草”不仅创造不出实绩,更挤占“稻苗”的成长空间。一些“稗草型”干部精于“抢镜头”“争功劳”,把基层当“资历跳板”,借群众难题镀“履历金身”,消耗基层人力物力畅通自身晋升通道,这和“稗草”抢占养分,甚至抑制“稻苗”生长别无二致。当“干的不如看的、做的不如说的”成为潜规则,“稗草型”干部的恶性竞争,终归会摧毁干事创业的“稻田”。稗草不除,嘉禾难壮。要树立“实干者上、虚功者下”的用人导向,将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核心标准,让真抓实干者“有位置”、虚功俗套者“无市场”。察人识人是选人用人的基础,要注重打破“唯票唯分”的“短视考察”,将干部考察搬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应急前线,做到融入日常、察在经常,全面呈现干部在关键考验、服务群众及一贯表现中的作风、能力与担当,精准鉴别“假稻苗”“真稗草”。
“稗草”不除,必将养痈遗患。稗熟早落、草籽入土,定在次年疯长成灾。“稗草型”干部的投机取巧、虚与委蛇行为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播性,若不及时制止,很容易引起“破窗效应”,导致浮躁风气持续蔓延,让实干者寒心、干事者却步。治稗关键在于一个“严”字。线索起底要“严”,畅通巡视巡察、信访举报等渠道,对“稗草型”干部的蛛丝马迹,做到由表及里、深挖细查,确保清仓见底,不留死角。惩处查办要“严”,“除稗”必须除根,对查实的投机钻营、推诿塞责行为,该调整的坚决调整、该处分的严肃处置,对造成严重后果、恶劣影响的,更要高举“纪法镰刀”斩草除根,形成“作祟必严惩”的强大震慑。曝光警示要“严”,“稗草”之害,在于传播性、更在于隐蔽性,要及时公开典型案例查处情况,指名道姓通报曝光,既让“稗草型”干部付出沉重代价,又让身边人从身边事中汲取教训,做到以儆效尤,净化生态。
“稻苗”茁壮,方能万粒归仓;干部过硬,才能事业兴旺。整治“稗草型”干部,既要从根源端正政绩观,又要树立正确导向激励实干,更要以“除根”决心净化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队伍这片“稻田”生机盎然,收获更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金黄稻穗”。(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