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聚才育才用才 绘就乡村振兴人才画卷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唐春秋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为乡村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乡村既渴求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更期盼能攻坚的“领头雁”。基层党组织要以识才的眼光、聚才的办法、留才的诚意,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沃土上扎根成长,共同书写乡村人才振兴的精彩篇章。


精准引才,让活水滋养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人才流动如同江河,唯有精准引流,才能让活水真正浸润乡村。当前,乡村面临“引才难”“用才难”的困境,核心在于引才方向与乡村需求错位。破解这一问题,需建立“需求清单”与“人才清单”的双向对接机制,让引才更具针对性。


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同时,要畅通“乡情引才”渠道: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场地支持、信贷贴息;为投身乡村教育的高校毕业生落实编制保障、职称倾斜;为参与乡村治理的退休干部搭建发挥余热的平台。当各类人才带着技能与热情涌入乡村,便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沉寂的田野焕发新生机。


多元育才,让本土人才茁壮成长。“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可靠的“种子”,只有精心培育,才能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重塑。要构建“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培育体系: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全产业链培训,从种植养殖技术到市场销售策略,从品牌打造到电商运营,让传统农民蜕变为“新农人”;依托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邀请农业专家、致富能手开展“田间课堂”“师徒结对”,把课堂设在大棚里、田埂上,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真本领。同时,注重培育乡村治理人才,通过村党组织书记轮训、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提升其政策理解、矛盾调解、项目管理能力。当每一颗“种子”都获得适宜的阳光雨露,乡村人才队伍便能如森林般茁壮成长,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坚实脊梁。


科学用才,让人才在乡村发光发热。“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总念乡。”人才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发挥多少”,用好用活人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束缚,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用才机制,让有能力者有舞台,敢创新者有空间。在产业发展中,赋予人才更大自主权,允许技术入股、分红激励,让人才从“打工者”变为“合伙人”;在基层治理中,推行“能人治村”模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参与乡村规划制定、公共服务优化等重要工作。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配套完善的人才公寓、社区医院、乡村学校,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当人才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便能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乡村建设,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新图景。


乡村振兴的赛场已搭起,人才奋斗的舞台正铺开。各级党组织要聚焦人才服务,营造更优越的用才环境,各类人才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各显其能、各展所长,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