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基层干部“羞假”为哪般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 : 清风网   作者:   袁义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干部补休假权益的保障,是落实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内卷式竞争”“加班文化”渐成常态,当“全年全勤”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时,休假制度则逐渐沦为“纸面上的权力”,“不好意思休”与“不敢休”的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出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内心博弈,是制度规定落实不够到位,实则是休假需求与工作需要、工作表现乃至职业发展的错位挂钩。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治理新模式,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实践上“内外兼施”,让“羞假”变为休假。


让“羞假”变为“休假”,首先要抓实基层减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面广、事多、任务重,是导致基层干部“羞假”的直接原因,而上级部门不合理的工作任务安排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有的基层干部1人要对接四五个上级单位,每天要处理10多个工作通知,让基层干部陷入“人岗绑定”状态,难以抽身;有的基层干部负责应急、信访维稳等工作,临时性、突发性工作多,面对“属地管理”的工作要求,需要保持“待机”状态,随时靠上;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固然存在基层干部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有对工作尽职尽责的义务,但尽责不代表“全责”,更不应异化为“无限兜底”。休假是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也不例外,这种因工作任务繁忙导致基层干部连正常补休假的权益都无法保障的不合理现象,既不应长久,也不能长久。只有上下合力为基层工作“松绑减负”,坚决落实考核指标精简、履职清单编制等工作,明确各方权责,让基层少揽一些“分外事”,“轻装上阵”抓主业,才能有精力、有时间来保障基层干部休假的权益。


科学规范的知事识人体系,才是破除基层干部休假“心结”的关键。当前,对基层干部工作评价的“指挥棒”仍偏爱“工时账簿”,“5+2”“白加黑”被异化为“表现好”“有上进心”。有些干部存在“休假等于懈怠”和“内卷式”的从众心理;有些单位甚至将“全勤标兵”树为典型、通报表扬;等等。这种“用身体换前程”的扭曲生态,容易滋生基层干部“做虚功”“搞变通”“白天不干加班干”的敷衍态度和浮躁作风,其根源在于选人用人导向存在偏差。只有建立精准的知事识人体系,全面掌握基层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事项、平时一贯的现实表现,并在考核提拔晋升方面予以体现,才能纠正基层干部“唯加班论”的错误认知,让补休假不再是晋升提拔路上的“减速带”,让基层干部放心休、大胆休。


转变少数领导干部错位的政绩观、权力观,走好休假的“最后一公里”。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工作风气。当一个单位的领导从心底里不认可休假,认为补休假耽误工作,是慵懒散漫的表现,那补休假制度一定难以落实到位。这种“制度空转”的背后,充分暴露出部分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把关心关爱干部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其根源上还是政绩观出现了问题。要想破除这种“纸面上”的关心关爱,必须转变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自身做起,带头落实补休假制度,调整规范相应的补休假流程,让基层干部补休假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利津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四级主任:袁义浩)